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推薦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推薦

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推薦

導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烏合之眾》讀後感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群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於群體的言論和釋出的訊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群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篇二: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裡,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資訊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篇三:

對網路自媒體時代的思考

《烏合之眾》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研究社會歷史運動中作為主題參與的群眾,他們的行為、心理的諸般特徵。作者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義者,他反對集體主義,最早闡明瞭“個體在群體影響下思想與行為的轉變”[]。在勒龐看來這“烏合之眾”就是群體,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心理的群體”,他們並非簡單的人數累加,而是“永遠漫遊在無意識的領地,會隨時聽命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的影響無動於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們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極端輕信外再無別的可能”。這就是勒龐的“烏合之眾”。 顯然“烏合之眾”不僅適乎 18 世紀的法國,更似乎暗合當下的網路社會。在資訊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全媒體的環境下,新興的大量網際網路資訊平臺,是否也是凝聚著“烏合之眾”?

正如勒龐所說“群眾等同於無意識集體。因為無意識,所以力量強大。”這裡的“無意識”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慮。無意識主宰著有機體的生活,而且在有機體的智力活動中,這種力量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如今的網路時代,群體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論四處滋生,群體跟風的大量轉發使得各種網路平臺充斥著垃圾資訊,也使得處於群體中的人更難以辨別各種資訊。如2011 年 3 月份因日本核輻射事件從溫州等地颳起的“搶鹽風波”透過微博、簡訊的匿名轉發迅速傳播,廣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的鹽價瞬間飆升,超市絡繹不絕的搶鹽人,貨架之上食鹽的顆粒殘存,集體無意識透過網路平臺演化成了一場社會危機。仔細揣度,發現搶購者往往抱著這樣幾種心態:有的擔心日本核電站爆炸對人體有影響,買點碘鹽回去吃防輻射;有的擔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質汙染,無法提煉鹽;有的是看到微博這麼傳、別人這麼搶生怕落後而跟著搶。如此簡單的邏輯經過微博的轉發摧毀了大眾的理性。對於“微博心理群體”中的個體而言,他們可能並未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體”中的一份子。

網路平臺的各種網紅在資訊傳播中成為了廣大粉絲們的“領袖”。勒龐認為群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特徵,就是崇尚威勢,迷信權威人物。他認為:“群體的輕信、極端與情緒化反應等弱點,顯然既為領袖的品質劃定了上限,也給他動員自己的信眾提供了許多可乘之機。這些領袖往往精通巧言令色之道,他們一味追求私利,善於用取悅於無恥的本能來說服眾人。”在如今的很多直播平臺,網紅會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宣傳各種產品來獲取自己的利益,而粉絲往往會盲目跟風,使得現在的網路風氣十分浮躁。

網路平臺中“烏合之眾”的行為往往會表現為一種情緒化、少理性的低智商,群體的暗示常常會輕易地“征服群體的理解力,並窒息一切的判斷力”從而使得群體產生集體幻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談到“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強大而且活躍,並且非常之敏感”。群體的智力並不見得就比個體的智力高明,相反,他們很容易受到一些形象化詞語、事物的影響。也正因如此,影響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利用某些吸引眼球的熱點來巧妙地引導群體的想象力,從而製造出集體的幻覺。網路上無數個體組成的網路群體,他們所向披靡,所到之處不能聽到任何反對意見和質疑,他們的感情激烈豐富,遇到逆他們者道德不再是束縛他們的工具,輕者圍攻言語攻擊,重者人肉搜尋祖宗八代罵盡,群體裡的個體享受到了群體的巨大影響力,正因人多勢眾,最後的結局就是反對者被罵的落荒而逃,而他們躲在電腦屏幕後面沾沾自喜最後能夠一洩私憤痛痛快快的發洩了。在中國這種網路憤青網路暴民甚至是現實中的憤青,也正因如勒龐所說的某些共同的、偏激的、具有煽動性質的觀點而自覺地走到一齊,從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勒龐的這本名著的強大的現實好處。勒龐認為:同理性相比,是幻覺引發的激情和瘋狂刺激著人們走向禮貌之路。儘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動一切禮貌進步的卻不是理性。倒不如說,推動禮貌進步的依然還是各種情感諸如尊嚴、民族主義、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嚮往。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網路自媒體時代,各種聲音、觀點、思潮,如井噴般湧現,讓人目不暇接。由各種網路平臺而聚攏起的群眾在瞬時間構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但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導言中所說:“群眾儘管有諸多在外人看起來很值得鄙夷和恐懼,但仍然是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仍然是世界潮流的引航者,誰冒犯了群體就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崩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