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經典語錄 > 林清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林清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65W 次

林清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林清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文/林清玄

1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他掛在新居的客廳補壁。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得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寫書法了。

朋友説:“怕什麼?掛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説:“這是什麼意思?”

我説:“意思是説我的字寫得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説:“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話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生命裏不如意的事情佔了絕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

2

幾個月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説是:“每天在辦公室勞累受氣,一回到家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都是有求必應的,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順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又過了幾個月,我被許多離奇的傳説與流言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説他正坐在客廳裏我寫的字前面,他説:“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念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電話,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裏錦上添花是容易的,在別人的苦難裏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説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3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後,在生活裏大概都鍛煉出了“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由於我們早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也經驗過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地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是在重重的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裏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浮出水面,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五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維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4

我從小喜歡閲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為生命最肥沃的養料。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於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原來,苦難對陷入其中的人是以數量計算,對超越的人卻變成質量。數量會累積,質量會活化。

既然生命的苦樂都只是過程,我們何必放棄自我的思想去迎合每一個過程呢?

就快樂地活在當下吧,讓每一個當下有情有義、發光發熱、如詩如歌!

來源:散文集《常想一二,不思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