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關於文化的作文大全

關於文化的作文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09K 次

關於文化的作文大全

關於文化的作文大全

導語:在不少裏,作者們爲中華民族永不改變的傳統文化拼命吶喊,竭力控訴着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關於文化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文化的作文大全

篇一:

非遺夢,我的夢

雖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溫州,並在這裏讀書,所以我發現這裏有很多對我來說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個彌勒佛雕塑,它神態動人、栩栩如生,每一個細節甚至袖口間細小的褶皺都有體現。 家裏的長輩說那是黃楊木雕,十分珍貴,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於是我查看了相關資料, 原來黃楊木雕來自溫州樂清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裏說,相傳黃楊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葉承榮的放牛娃發現。他在廟裏跟着一位老人學習圓塑、泥塑、上彩、貼金、浮雕等技藝。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黃楊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間藝術黃楊木雕就這樣誕生了。

通過查閱黃楊木雕,我對原材料黃楊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黃楊質地堅韌,紋理細膩,表面色澤如同象牙一般,古樸內涵,還會隨着年代的久遠而不斷加深,因此通常被用來雕刻,但由於其生長緩慢,很少有作爲大件的傢俱存在。

我很喜歡黃楊木雕,不僅僅因爲它優雅美觀,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失的優秀工藝。黃楊木雕蘊藏着雕刻大師們的智慧與技巧,代表了溫州人民長久以來的精神財富,爲溫州創造歷史文化名城添上濃重的一筆!

文化就是因爲有了歷史的沉澱才顯得彌足珍貴,可歷史的洪流也總悄然將文化席捲而去。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失傳的危險,黃楊木雕,困境重重。工藝複雜,材料缺失,技術不佳,種種問題都擺在了大家的眼前。爲了瞭解黃楊木雕的現狀,我還特意去了好幾家木質裝飾店詢問,黃楊木雕裝飾物價格昂貴且稀有,店家爲了盈利也不願意去購進。可見黃楊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視,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細較之其他雕刻類藝術作品都是不可同語的,也是因爲這樣的複雜和精細,更值得去保護。但是又不只是黃楊木雕,它更像是個縮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窘境。在這個人人追尋中國夢的時代,當然少不了溫州夢,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爲歷史書寫了不朽的篇章,它們的傳承與發揚必將是溫州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遺面臨的衆多問題並非不能解決,我願意爲黃楊木雕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更願意爲非遺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萬華夏兒女的責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可磨滅的非遺夢,那麼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結晶必將越過時間的阻攔而長存!

非遺夢,我的夢!

篇二:

文化行囊

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蘊。 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裏,成爲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 《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 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爲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爲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 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

篇三:

優秀傳統文化在我身邊

每個國家都有着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士大夫,名叫屈原。他被楚王流放了。當楚國滅亡時,他心情十分悲痛,於是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江水之中。

當附近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後,一些漁民划着小船去打撈屈原大夫的屍體。一位老中醫將一罐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說蛟龍怕雄黃酒,倒入雄黃酒,蛟龍就不會傷害屈原大夫了。還有一些居民將米飯用稻葉和五彩絲線包起來,扔進湖裏,這樣,魚蝦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噬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了。就是這些行動,漸漸地演變成後來的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

所以有些人也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大詩人的節日。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吃飯時握的筷子,就說明了中華民族是用筷子吃飯的。還有我們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漢語,也說明了我們中國人是用漢語交談的。

這不,轉眼間又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我們中華民族貼“福”字時,喜歡把“福”字倒着貼。這是因爲:“福到了”與“福倒了”諧音,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