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錄勵志 > 語錄勵志 > 《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1W 次

《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導語:不論是高處建築、街巷,還是下水道、河道,硝煙與戰火無處不在。劇組不僅真實還原了勸業場、百貨大樓、西開教堂等當時的地標性建築,還等比例搭建了最重要的戰場——解放橋。大到城市置景,小到土木石塊,一絲不苟地去還原“那天那時”。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解放.終局營救》心得體會精選三篇

篇一:

由韓三平任總策劃、李少紅任總監製兼總導演、常曉陽任導演的戰爭電影《解放·終局營救》將於12月27日正式上映。影片以平津戰役總攻前夕爲背景,講述瞭解放軍炮兵偵察連的四人小隊潛入天津城,偶然得知國民黨的陰謀後,臨危受命營救國民黨北平守軍家屬的故事。

片中,王迅扮演的偵察兵馬寶樹是個無微不至照顧戰友的“暖男”。在他看來,該片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細膩的人性呈現,“李少紅導演給出的表演指導都是‘拳拳到肉’的,在情感和細節處理上,有超越男性導演的細膩和浪漫”。

角色就像“知心大姐”

馬寶樹綽號“馬嬸兒”,“提到解放軍戰士,大家一般會想到堅毅、剛強、勇猛的形象,爲什麼這個角色會有一個有女性色彩的綽號呢?”王迅表示,最初讀劇本的時候正是被這個綽號吸引。“馬寶樹就像‘知心大姐’一樣照顧着戰士們的日常起居,所以被大夥兒喊作‘馬嬸兒’。我在演的時候,會把他往暖男方向塑造。”

在戰場上,他是團隊的“哆啦A夢”,物資裝備都在他的揹包裏;遇到危險時,他是衝在最前面的“老母雞”,保護每一個戰友的生命安全。“王鏘飾演的技術兵是一個‘新兵蛋子’,戰場經驗少。有一場戲是他中了敵人的埋伏引爆了手雷,馬寶樹爲了保護他就把他撲倒在懷裏。”王迅回憶說,那場戲的場景設定是在水泥廠裏,劇組也真的在一個水泥廠裏拍,“地上全是水泥,撲進水泥坑裏眼睛都睜不開。爲了表現爆炸掀起的水泥,劇組還準備了一大筐水泥倒在我們身上。頭髮、臉上、眼睛裏、嘴裏全都是水泥,拍完一條得趕緊用水洗,不然真的會凝固。”

巧妙展現平津戰役

偵察小組的任務是潛入天津城勘察地形,爲後方的炮兵提供準確座標。但在偵察過程中他們偶然發現國民黨北平守軍的家屬們被關在一個兵工廠裏,那是解放軍攻打天津時計劃炮轟的地方,國民黨試圖製造家屬們被解放軍炸死的事件,以逼迫北平守軍放棄和平談判。得知陰謀後,偵察小組的任務就變成了營救這些家屬。

王迅說,自己是個軍事迷,“平津戰役是我很熟悉的一段歷史,電影選擇了特別精妙的一段,這次營救是超出戰爭的人性體現”。情感之外,影片對於戰場的呈現也令王迅印象深刻:“這部電影與傳統意義的戰爭片最大的不同是,它呈現的是城市作戰。”不論是高處建築、街巷,還是下水道、河道,硝煙與戰火無處不在。劇組不僅真實還原了勸業場、百貨大樓、西開教堂等當時的地標性建築,還等比例搭建了最重要的戰場——解放橋。大到城市置景,小到土木石塊,一絲不苟地去還原“那天那時”。

角色也在塑造演員

《解放·終局營救》不是王迅第一次拍戰爭戲,卻是他拍過最苦的戰爭戲。“馬寶樹犧牲的那場戲,他肚子被炸開了,渾身是血,整個效果通過複雜的手段來呈現。拍的時候我坐在板凳上,天氣很冷,血漿冰涼,還得表演馬寶樹那種不想讓大家擔心的狀態。一個鏡頭要換不同機位拍,調光什麼的都需要時間。拍那場戲我大概坐在那五個小時沒挪過地方,因爲挪一次就得重新灑血漿,道具也要重新操作。坐在那真的是如坐鍼氈,太難受了。”

雖然拍攝過程艱苦,但王迅覺得很值。“很多人說是演員在塑造角色,其實角色也在塑造演員,這些經歷對一個演員的人生也是一種影響和改變。”王迅坦言,在水泥地裏“邊吃水泥邊表演”,肚子“被炸開還要強裝鎮定”,這些場景都是平常生活裏很難想象的,“吃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我們現在的生活,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走哪都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平常根本沒有機會吃苦。拍戲吃點苦,會讓我們懂得今天的甜來得不容易,要更懂得珍惜。”

導演指導“拳拳到肉”

《解放·終局營救》是導演李少紅第一次拍攝戰爭片。王迅評價道:“這部戲就應該李少紅導演拍,因爲它看似是戰爭片,實際上是在講人,講在戰爭的大環境下,每個人的心境變化和人性美醜,這需要細膩的導演來完成。”

王迅看過很多李少紅的影視作品,此番能夠合作也算“得償所願”,“少紅導演有獨到的細膩之處,她現場給出的一些表演指導,我覺得都是‘拳拳到肉’的”。以一場偵察小隊潛伏的戲爲例,“她跟我們說,你們演的是已經在這裏趴了七八個小時的狀態,面部表情要有僵硬感,不能像剛趴下來一樣靈活,這確實是我在一開始沒想到的”[]。

鍾楚曦飾演的歌女梅豔也爲影片增添了唯美色彩。“有一個鏡頭是鍾楚曦伸出手去放飛了一隻小鳥,我覺得特別美、特別浪漫,這些都是少紅導演在情感和細節處理上的細膩體現,是女性導演在詮釋戰爭題材上能夠超越男性導演的很好的地方。”王迅說。

篇二:

由韓三平任總策劃、李少紅任總監製兼總導演、常曉陽任導演的戰爭電影《解放·終局營救》舉辦天津首映禮。影片的各位主創演員出席活動,並在現場與觀衆們分享了創作歷程和拍攝故事。李少紅坦言影片展現了兩位父親的故事,致敬父輩英雄,並盡全力還原老天津場景,希望天津觀衆看了更親切。看完電影的觀衆表示自己被影片宏大的戰爭場面所震撼,也爲戰鬥英雄們的犧牲戳心落淚。電影《解放·終局營救》將於12月27日全國上映。

重溫70年前父輩“回憶殺”

劇組與平津戰役紀念館互贈禮物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講述了兩位父親的故事,一個想盡一切辦法把寶貝女兒救出去,另一個要在戰火中找到自己失蹤的兒子。然而他們兩人的目標都沒有實現,反而命運交錯在一起,去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位父親角色的親情是當初看劇本時最打動李少紅的部分。“對的人做對的事”是劇組一路秉持的原則,製片人沈羽倩坦言在一開始就堅信鍾漢良和週一圍可以塑造好角色的“父親氣息”,戲中姚哲和姚君蘭的父女情非常感人,而在戲外週一圍則是個“孩子王”,小演員們都喜歡圍着他。在常曉陽眼中,影片中的“解放”一語雙關,既是蔡興福要尋找的兒子解放,也是戰士們和普通百姓追求家國的解放。

鍾漢良爲了拉近與天津觀衆的距離,一路苦練天津話,學得有模有樣。身爲父親的週一圍對影片中兩位父親角色的做法十分感同身受,表演中融入了很多個人情感。而鍾楚曦一語道破了這部電影最大的“回憶殺”是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想起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同時,她飾演的“俠女”梅豔一路成長,完成了自己想當戰士的心結。王迅笑言,與兩位帥哥在一起壓力很大,雖然戲份不多,但大家記住了馬嬸的樣子自己就很知足了。爲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被炸得很慘的真實效果,影片中的“炸藥”其實都是糧食,米麪穀物,王迅笑稱自己並非吃“土”,而是吃“晚飯”。

現場,電影《解放·終局營救》劇組將凝聚着所有人希望、象徵着解放的小號贈與平津紀念館,而平津戰役紀念館也回贈了16枚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戰爭片承載厚重歷史意義

戰時“無名之輩”印證來路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軍事顧問也是當年參加過這場戰役的老兵,對整部電影的指導非常大。“城市戰爭”是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一大特點,“空間感”是影片着重體現的部分。不論是高處建築、街巷、還是下水道、河道等地點,硝煙與戰火無所不在。李少紅表示影片最難拍的還是戰爭中的運動鏡頭,希望呈現在觀衆面前的是“嵌入式”戰爭視角。爲了最大程度再現當時的老天津城,製片人沈羽倩坦言,劇組不僅真實還原了勸業場、百貨大樓、西開教堂等當時的地標性建築,並且按照1:1比例還原重要戰場——解放橋。大到城市置景,小到土木石塊,劇組秉持精益求精的態度,一絲不苟地去還原“那天那時”。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以平津戰役總攻前夕爲背景,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七十年前,這場戰役發生的時候正逢跨年,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首映也承載着這份厚重的歷史意義。與以往“大格局”視角戰爭影片不同的是,電影《解放·終局營救》將鏡頭對準了大時代下的普通人,儘管片中的角色都是無名之輩,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又都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而這些人,不應被遺忘。有觀衆在發言時幾度哽咽,表示自己看到了特殊時代下的父女情深,看到了人性本善,這部電影非常適合帶父母一起去看。有影評人稱讚,自己沒想到戰爭片可以拍得如此有溫度,影片史詩性與抒情性相結合,場面雄偉規模宏大,以人道主義精神蘊於反戰主題,禁得起考驗,是一部當下市場上不可多得的優秀類型片作品。

篇三:

影片以平津戰役總攻前夕爲背景,在這片吹起解放號角的戰場上,儘管片中的角色都是小人物,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又都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

“一觸即發”戰爭特輯全方位展示了該片幕後緊張刺激的拍攝情況。“城市戰爭”是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一大特點,“空間感”是影片着重體現的部分。因此,劇組的拍攝範圍覆蓋寬廣,戰爭場面涉及高處建築、街巷、下水道、河道等地點,硝煙與戰火無所不在。

“平津戰役”作爲解放戰爭中擁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其主戰場便是天津這座城市,因此,大篇幅的“城市巷戰”也成爲了該片最大的看點之一,而如何將這場戰爭盡全力還原則成爲了整個創制班底最大的挑戰。爲保證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劇組實地建造了一座老天津城,除了極具當時特色的屋頂羣、下水道等建築,還1:1搭建了當時的重要戰場——解放橋。汽車與電車的追擊戰更是最高程度地還原當時子彈紛飛的場景,把預告片的氣氛帶上了一個小高潮。如此認真的態度贏得了不少網友的讚許:“看戰爭片爽是一方面,更主要是真實,給個最大的贊,劇組用心了!”

“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七十年前烽火硝煙、驚濤拍岸的戰鼓鳴鏑聲猶在耳,每一年履新培訓的節點,對於津城的黨員幹部而言,都有一處曲徑通幽之地、莊嚴肅穆之所、頂禮膜拜的“聖地”,那便是承載着千萬將士軍魂的平津戰役紀念館。讓人印象尤爲深刻的是展館裏面緘默不語的無名烈士紀念碑,與天安門廣場矗立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雙峯並峙;他們的名字或許被歷史塵封、但他們的永遠不會“蒙塵”;是人民羣衆子弟兵穿着“破草鞋”,用“小推車”把中國共產黨從陝北窯洞一步一步送到中南海,歸根結底是四個字:人心向背;七十年前烽火硝煙的戰場之上我們勝利了,但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平津戰役纔剛剛打響“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