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生格言 > 人生格言 > 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09K 次

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想到一個人,朋友、親人、師長,並努力使他開心,這是治好憂鬱症的良方。對別人好不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享受,因爲它能增進你的健康與快樂。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時候。一個人希望得到人生快樂,就不能只想到自己,也應爲他人着想,因爲快樂來自於你爲別人、別人爲你。心裏裝着別人的快樂越多,自己的煩惱就越少。

我曾設了一個200美元的獎金,徵求那些“我如何戰勝憂慮”的真實動人故事。這項徵文有3位評委:東方航空公司總裁艾迪·瑞肯貝克、林肯紀念大學校長斯圖沃特·麥克蘭德以及廣播新聞分析家卡騰博恩。我們收到的故事中,有兩篇精彩得不分高下,無法定出誰是冠軍。我們決定把獎金平分。以下敘述的是其中一個故事-C.R.波頓的故事:

我叫波頓,9歲起就再也沒見過母親,12歲時父親也去世了。

有一天,母親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同時她也帶走了我的兩個妹妹。母親離家7年後,我才收到她寄來的第一封信。父親在母親出走後的第三年,死於一次意外事故。

我父親與人在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合開了一家咖啡館。父親出公差時,他的合夥人出售了咖啡館攜款跑了。一位朋友拍電報給父親叫他儘快趕回來。倉促之中,父親在堪薩斯州的車禍中喪生。我有兩位姑姑,又老又病又窮,收留了我們家三個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沒有人要,鎮上人憐憫我們,收留了我們。

我們最怕人家把我們當孤兒看,但這種恐懼也是躲不過的。

我在鎮上一個窮人家寄居了一陣子,但那年頭光景不好,一家之主失業了,他們再也沒有能力多養活我一個人。接着洛夫廷夫婦收容了我,把我接到離鎮11英里的農莊。洛夫廷先生已70高齡,長年臥病在牀,他告訴我只要不說謊、不偷竊、聽話,就可以一直跟他們住在一起。這3條戒律成了我的聖經。

我絕對遵守這些規則。

我開始上學,但第一個禮拜情況糟透了。其他的小朋友不斷取笑我的大鼻子,罵我笨,叫我‘小孤兒’。我心裏難過極了,真想打他們一頓。但洛夫廷先生跟我說:“永遠記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漢不會隨便跟人打架。”我一直不跟他們打架,直到有一天,一個男孩撿起雞屎丟到我臉上,我痛揍他一頓,還交了幾個朋友,他們說他罪有應得。

有一天,洛夫廷夫人爲我買了一頂新帽子,我非常喜愛。但是,一個高年級女生從我頭上把它搶過去用來灌水,結果把帽子弄壞了。她很不在乎地說,要將帽子裏裝滿水扣在我的榆木腦袋上,好讓我開竅。在學校我沒有哭,回家後才忍不住大哭起來。

有一天,洛夫廷夫人把我叫了過去,她教給我一個化敵爲友的辦法。她說:“波頓,如果你先對他們感興趣,看看能幫他們什麼忙,他們就不會再逗你,或叫你小孤兒了。”我聽了她的話,用功讀書,雖然我在全班功課最好,但沒有人嫉妒我,因爲我會幫助別人。

我教幾個男生寫作文,其中有一個男生因害怕別人知道我在幫他,對他媽媽撒謊說他去抓小動物了,結果,卻悄悄來到洛夫廷夫人家,讓我幫他補習功課。我還曾幫一名同學寫讀書感想,還用去數個晚上的時間幫一名女生補習數學。

那段時間,村裏有兩位老人去世了,還有一位夫人被丈夫拋棄了,我就成了這幾個家庭裏唯一的男子漢。兩年來,我一直在幫助這幾位可憐的夫人。放學後,我就去幫她們劈柴、擠牛奶、喂牲畜。現在,人們不僅不嘲笑我了,反而讚揚起我來,我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當我從海軍退伍回來後,他們對我表現出真正的熱情與歡迎。我剛到家的那一天,有200多位鄰居來看望我,甚至還有人開80英里的車遠道來看我,他們體現出真正的關切。13年來,再也沒有人取笑過我,說我是笨蛋和孤兒了。由於我一直在幫助別人,所以,我現在的生活中很少有煩惱。

癱瘓在牀23年的弗蘭克·盧普博士也有同樣的經歷。在西雅圖《星報》的斯圖爾特·懷特斯曾對我說:“我採訪過盧普博士很多次,我所知道的人中,就數他最無私、最會享受人生。”

這位長年臥牀的病人是如何享受人生的呢?他遵從了威爾斯王子的名言:

“我爲大家服務”他收集了很多癱瘓病人的姓名和地址,然後,給他們寫慰問信,並組織了一個病友俱樂部,讓病友們相互寫信鼓勵,最後,該俱樂部發展成一個全國性的組織。

他躺在病牀上,平均每年要寫1400多封信,給成百上千的病友送去歡樂。

盧普博士與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有崇高的信念和神聖的使命感。他深深體會到奉獻精神比一切都偉大,並且會給人帶來純真的歡樂。蕭伯納說:

“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必定陷於對生活的抱怨之中,世界不能使他快樂。”

威廉·蒙恩夫人在紐約開辦了一所祕書學校,她用了不到兩週的時間就擺脫了憂慮,其實,當一對孤兒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頓時就擺脫了憂慮。蒙恩夫人向我講述了下面的故事:

5年前的冬天,我的情緒十分低落,我失去了與我共度多年幸福時光的先生。我的哀傷隨着聖誕節的臨近日益沉重。我從來沒有獨自一個人過聖誕節,所以,我越來越恐懼聖誕節的來臨。

朋友們邀我與他們共度節日,但我不敢赴約。我明白,在任何幸福家庭中,都會令我因回憶往事而感傷。我只好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是的,儘管我還有不少值得慶幸的事情,但我還是被傷心淹沒了。

聖誕節當天的下午,我獨自離開辦公室在街道上漫不經心地閒逛,希望能忘卻內心的孤單與憂慮。看着街上充滿歡樂的人羣,不禁讓我觸景生情。我不敢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公寓。我漫無目的地走着,不知道該怎麼辦,禁不住淚流滿面。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發現自己停在公共汽車站,這讓我想起和先生曾經坐公共汽車去探險旅行,我不由自主地上了一部迎面駛來的公共汽車。經過哈得孫河後不久,乘務員說:“終點站已經到了,夫人。”我下車後,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過,那裏卻是十分安靜平和。

在等候回程車的時候,我去逛了住宅區。當我路過一座教堂時,優美的平安夜樂曲從裏面傳出來。我走了進去,發現裏面只有一位風琴手在盡情地彈奏。我靜坐在教友席上,五光十色的聖誕樹美極了,音樂也很美,加上我一天都不想吃東西,疲倦讓我一下子進入夢鄉。當我醒來時,我一時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時,我發現有兩個小孩站在我面前,他們是來看聖誕樹的。其中一個小女孩指着我說:“她是和聖誕老人一起來的吧!”我醒來時顯然也把他們嚇了一跳。我對他們說:“孩子,別怕,我是個好人。”

他們衣衫襤褸。我問他們:“你們的父母呢?”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孤兒”。聽到這裏,我感到很慚愧,這兩個孩子的情況比我悲慘多了。我領着他們去觀賞聖誕樹,帶他們去商店買些糖果、食品和小禮物[]。我的悲傷和孤獨感頓時消失了,這兩個小孤兒讓我感受到數月以來第一次真正的關懷與快樂。我通過跟他們交談,發現自己是個幸運兒。我由衷地感謝上帝,兒時我的聖誕節過得是那麼愉快,一直享受雙親的疼愛與呵護,這兩個小孤兒帶給我的遠比我給他們的要多得多。這次的經歷讓我懂得,要使自己快樂只有首先讓別人快樂。我發覺,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幫助別人、關愛別人,使我克服了憂慮和悲傷。而我確實改變了很多,這種改變我一直受用至今。

我完全可以寫一本因爲忘我地幫助他人而重新找回健康快樂的書,這種故事不勝枚舉。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瑪格麗特·泰勒·葉芝的故事,她是最受美國海軍歡迎的女士。葉芝夫人是一位作家,但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遠比她寫的小說真實和精彩得多。故事發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當天早晨。葉芝夫人由於心臟病的緣故,一年多來臥病在牀,每天有22個小時得在牀上度過。她能走的最長的路是由房間到花園去曬太陽。即便如此,她還得靠女傭扶着才能走到花園。

她講述道:

我當時認爲自己下半生就這樣癱在牀上了。假若不是日軍偷襲珍珠港,我就幾乎不可能再次真正地投入到生活的懷抱。轟炸開始時,一片混亂。一枚炸彈正好落到我家旁邊,我被震到了牀下。軍隊派汽車接軍屬的妻兒到學校躲避,紅十字會的人知道我牀邊有一部電話,希望我幫忙做聯絡工作。於是,我開始記錄那些海軍、陸軍的家屬現在流落何處,而紅十字會的人會通知那些軍人打電話到我這裏來查詢他們家人的情況。很快得知丈夫是安全的我努力鼓勵那些還不知自己丈夫生死的夫人們,同時安慰那些一夜之間變成寡婦的人們。

此次犧牲的官兵總共2117人,另有960人下落不明。開始時,我是躺在牀上接聽電話的,後來,我便坐起來了。最後,由於忙碌和緊張,我競將自己的病情忘得一千二淨,我下牀坐到桌邊,去幫助那些比我更爲悲慘的人們,也不用躺在牀上了。這樣,我每天要工作16個小時。後來我發-現,要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可能我的下半生都要在牀上虛度了。那樣的話,我每天舒服地躺在牀上,只是消極地生活着。而現在,我明白那時我根本失去了恢復的信念與希望。日軍偷襲珍珠港是美國曆史上的慘劇,然而對我而言,卻是改變一生的一件大事。這次災難讓我發覺了自己不曾知曉的力量,它讓我從只關注自己轉移到關注他人。它也給了我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使我沒有時間去關注或可憐自己的疾病。忘掉自己,讓我獲得了有意義的新生。

有心理障礙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葉芝夫人那樣去幫助和關心他人,至少有們的人會痊癒。這可不是我的一家之言。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我的病患者中,有1/3以上在醫學上找不出任何病因,他們只是不知道生活的意義在哪裏而已。他們以自己爲中心,只關注自己。”換個說法,他們的一生只想搭個便車,迫使他們只好去求助於心理醫師。當他們沒有趕上那班已開走的渡輪時,就開始怪罪碼頭上所有的人,除了自己,他們一向以自我爲中心,要求全世界來爲他們服務。

你現在沒準兒會說:“這些事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假如在聖誕節遇到了孤兒,我同樣會關照他們。假如我遭遇了珍珠港事件,我也很樂意像葉芝夫人一樣去做那些善事。然而,我的情況畢竟與他們不同。我的生活非常平淡,我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8個小時,從來沒有發現過任何有趣的事。我怎麼可能有興趣去關心和幫助他人呢?我爲什麼要幫助他人?這些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這樣的想法正常嗎?讓我來回答你的那些疑問。不論你的人生多麼乏味,你每天總會與人相遇,你將如何對待他們?你是熟視無睹,還是想跟他們談談心?比如郵差,他一天要走幾百英里的路程爲大家送信,你是否關心過他住在哪兒?你瞭解過他的妻子和孩子的狀況沒有?你詢問過他是否感到疲憊或枯燥嗎?

你留意過百貨店售貨員、送報員、擦鞋童工嗎?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人,他們也有苦悶、夢想和對未來的抱負,他們也希望和別人交流,你是否爲他們提供過這樣的機會?你是否對他們的生活表示過關心?

你不一定非要變成南丁格爾或社會變革者,才能夠造福這個世界,你完全可以從明天遇到的第一個人開始,去學會幫助和關心他人。

這樣做,對你有什麼裨益?那當然是讓你更快樂、滿足和自豪。亞里士多德把這種觀念稱爲“開明的自私觀念”。宗教學者左羅斯特拉說:“對別人好不是壓力,而應該被看成是一種享受,因爲它能使你健康快樂”富蘭克林說得更簡單:“取悅別人,事實上是取悅自己。”紐約心理服務中心主任林克曾說:

“我認爲,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科學地證明了爲實現自我價值與獲得快樂,付出與律己非常必要。”

多爲別人着想不僅可以減少煩惱,同時會使你認識更多的朋友,獲得更多的歡樂。耶魯大學的威廉·菲爾普斯教授曾對我說:

我不論到飯店、理髮店或去商店時,都會和我遇到的那些人交談。我要讓他們感到,他們是受人敬重的人,而不是一臺機器上的工具。在商店裏,有時我會稱讚女服務員眼睛或頭髮非常漂亮。我會詢問他們理髮時站一整天累不累,在這一行幹了多久,大概給多少人理過頭髮。我和他們一起來算一算。我發現,對他們所做的事情感興趣,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我經常和行李搬運工握手,這讓他們在忙碌時感到輕鬆愉快。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我乘車旅行,到餐車上吃午餐時,那裏非常擁擠,十分悶熱,服務生根本忙不過來。當服務生終於把菜單遞給我時,我對他說:

“天氣這樣熱,今天的廚師可真辛苦啊!”服務生聽後激動地說:“天哪!客人都在抱怨這兒的飯菜差、價錢貴、服務慢,還嫌這兒熱。這些抱怨我聽了19年了,你是唯一一位對廚師表示過理解的客人。我祈求能有更多的客人像你一樣。”

只因爲我對廚師的工作表示了認同,服務生就感到非常滿足,可見人所期待的,不過是人們對自己的認同與關注。

有時我在路上散步時,遇到有人帶狗出來,我總會誇他的狗漂亮。當我回頭看時,經常看到那人欣慰地撫摸自己的狗,我的讚美讓他更加喜愛自己的狗。

有一次,在英國,我遇見一位牧羊人,我熱情地讚美他那隻聰明伶俐的牧羊犬,請教牧羊人是如何訓練狗的。我離開後,牧羊人愛撫着牧羊犬的頭。

有人對牧羊人的狗感興趣,牧羊人會很開心,那隻牧羊犬也很開心,我自己也是。

試想一下,一個常跟搬運工握手,又能對廚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稱讚別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象他們會終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醫師嗎?你一定想象不出吧!有一句中國諺語說:“送花者手染餘香。”

當然,你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過,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所有的古聖先賢——耶穌、孔子、佛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等就都錯了。也許你對宗教大師有反感,對宗教領袖不感興趣,那麼,讓我來舉幾個無神論者的例子。首先是劍橋大學的郝斯曼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學者。1936年他在劍橋大學發表《詩的表象與實質》的演說中說道:

耶穌曾經說:“爲我的事業付出犧牲的人們,將獲得永生。”這是真理,也是最高貴的品質。

以前,我們是從牧師那裏聽到這句話的,但郝斯曼教授卻是一位無神論者,同時,他還是一位悲觀主義者,他依然告訴我們:“_二個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走向圓滿的人生。”事實上,只有在忘我地爲他人服務中,才能更充分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如果那也不能打動你,我們再來看看20世紀最傑出的美國無神論者一一西奧多·德萊塞。德萊塞把所有的宗教都看成神話,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說的故事,沒有任何意義。”德萊塞卻遵循耶穌的一個道理——服務他人。德萊塞說過:“如果人想自人生中得到任何快樂,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應爲他人着想,因爲快樂來自於你爲別人、別人爲你。”如果我們真的要像德萊塞所說:

“幫助別人過得更好,我們就應該立即行動,不要再浪費時間。這條道路,我只能經過一次,如果我能行任何善事——請讓我現在就做,不要讓我拖延,也不要讓我輕視,因爲,我再也不能回到這條道路。”忘卻自己,多對別人感興趣。每天做一件能帶給他人喜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