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生格言 > 人生格言 > 平衡心態:你沒鞋,別人可能沒有腳

平衡心態:你沒鞋,別人可能沒有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K 次

平衡心態:你沒鞋,別人可能沒有腳

平衡心態:你沒鞋,別人可能沒有腳

“把你不開心的事情,說出來讓我開心一下。”如果我們身邊有這種損友,千萬別惡狠狠地把他拉進了“黑名單”,而是要努力向他學習這種類似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被世人嘲笑了將近一個世紀,其實有點冤。他是生不逢時,換了今天,阿Q混在職場,憑藉其強大的內心與無人能及的自我安慰精神,還不把動輒抑鬱、辭職,甚至自殺的職場精英們甩出一條大街之外?

我們再來看一個外國殘疾姑娘的故事。“你哭泣自己沒鞋穿,卻發現別人沒有腳。”這句話出自海倫·凱勒最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被譽爲“美國十大英雄之一”,在她的散文裏,並沒有強調身體殘疾所帶來的痛苦與絕望,而因爲她對生活、對自己充滿信心,雖然是殘疾人,卻能呼籲人們懂得珍惜、懂得知足、懂得對生活感恩。

一場猩紅熱給海倫·凱勒帶來了滅頂之災。她先是喪失了聽力與視力,不久,連說話能力也一併喪失。我們可以想象,在海倫的世界裏,充滿的就是無邊的黑暗與寂寞。然而,海倫沒有讓寂寞與黑暗吞噬自己,她憑着自己堅強的意志與不向不幸妥協、要向命運抗爭的信念,努力學習。命運因爲她的抗爭,而向她打開了另一扇窗,她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她環遊世界,爲盲人福利與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高度評價了海倫:“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海倫,我們能這樣告訴自己嗎:“我雖然失去了聽力與視力,甚至失去了說話能力,但我比那些四肢殘缺、大腦不能正常思維,甚至沒有家庭照顧的人來說,好多了?”

平衡心態:你沒鞋,別人可能沒有腳

當我們遭遇挫折與痛苦,抱怨與灰心喪氣時,一定要記得擡起頭看看周圍的人,你很快就會發現,我們的情況不夠樂觀,但別人的境遇也許更糟糕。如果還是感覺不到自己有多幸福,那麼想想非洲的孩子,想想那張震驚世界的照片,想想此刻還在戰火紛飛的國家,相比他們,我們簡直是活在天堂裏。如果我們還因爲一點小挫折、小困難就繳械投降,不敢挑戰,這纔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雖然這種“自己沒鞋,別人可能沒腳”的心態,貌似有點不厚道,但卻是給了在困境裏的自己一劑有力的強心針。唐代詩僧王梵志有一首五言絕句:“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這首白話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詩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跨驢子雖然比不過騎高頭大馬,但回頭看看擔着柴火的老漢,還遠遠落在後頭,行了,還計較什麼呢?

唯有心態平和,才能保持情緒的穩定。

盧丹是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2007級本科生,本科畢業後,進入北大法學院攻讀研究生[]。盧丹出生在河南東北部的一個農村家庭。與其他農家子弟一樣,他的求學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第一次參加高考,盧丹考取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學校,可他的目標是北大。許多人勸他:“北大是那麼容易考的嗎?既然已經考上本科,就去讀吧。”

盧丹內心也非常矛盾,但他始終抱着一個信念:我一定要考上北大。經過他的瞭解,他的一位學姐,是經過三次高考才進入北大的,而且前兩次高考的成績都不理想。有了學姐的例子,盧丹有了自信,決定參加復讀,來年再次衝擊北大。面對父母、親友的質疑,盧丹就把學姐的例子搬出來:“我雖然沒考上北大,但學姐第一次高考卻連本科調檔線都沒上,第二年也才勉強上了線,所以,我比她情況好點,她能考上,我也一定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夏天,是盧丹的幸運日——他成了全縣當年僅有的幾個考上北大的學生之一,成了父母、親友、學校的驕傲。他懷着忐忑而激動的心情到了北大,然而,作爲一個連縣城都很少去的農家子弟,他在上北大之前甚至都不知道QQ、E-mail、人人網……從來不曾接觸過電腦的他,如何在這所匯聚了全國優秀學子的校園內實現自己的理想,佔據一席之地?

盧丹也苦悶過、失落過,但他告訴自己:“我雖然是從農村來的,但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我比起那些想上北大結果沒上的同學,已經幸運了太多。”從踏入北大的第一天開始,他就把“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

帶着這種“我情況糟糕,但還有比我更糟糕的,所以我要珍惜這個機會”的心態,他強迫自己融入北大。在開學的第二天,他就硬着頭皮去競選班長,並且用一種在別人看來“傻”的工作方法中連任兩年班長,帶領班級獲得“北京大學先進學風班”“北京大學優秀班集體”“北京市優秀集體”等榮譽。盧丹也得到了同學與老師的認同,擔任了班、學校的許多職務,並且也獲得了許多榮譽,2011年被評爲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被推薦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盧丹所獲得的這些成績,固然與他的努力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他有良好的心態,正是他這種“永遠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心態,才讓他時時看到希望,讓自己有不斷努力的動力。

我們一時不如意時,不能喪失戰勝困難的信念,可以借用王梵志的詩來安慰自己:雖然我不是最好的,但比我差的比比皆是。

(1)承認生活中人與人的客觀差距

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差距:我們爲一套房子,借了一身債,有人卻輕輕鬆鬆獲得好幾套;我們還在擠公交車、地鐵時,有人開着豪車兜風。人與人之間智商、能力、機遇的不同,可能經歷也不同,我們首先要承認這種差距的客觀性。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爲什麼偏只看到“騎高頭大馬的”而看不到“擔柴漢”呢?

(2)可以通過比較來激發自己

適當的比較,會讓我們認清自己的不足,會激發我們的鬥志,但我們不能過於執着。比較只是學會對生活的借鑑,只是對自己行爲與思想的一種促進,但不能成爲自己生活的主流。

(3)準確定位

我們既要看到羨慕的對象,也要看到情況不如我們的人,這樣有助於我們對自己正確的定位;而在定位之後,我們應當給自己一個恰當的目標。所以,比較不是目的,適當的目標,纔是實現自己人生的階梯。過於看中與別人的攀比,會讓我們喪失自己生活的目標,隨波逐流,自然也就談不上健康的心靈、正確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