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魯迅狂人日計這本書的名言

魯迅狂人日計這本書的名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1、從來如此,那便對麼。

魯迅狂人日計這本書的名言

2、凡事總需研究,纔會明白。

3、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4、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

5、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

6、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時,中國便永遠是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7、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8、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來,滿本上都寫着兩個字“吃人"!

9、照我自己想,雖然不是惡人,自從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難說了。他們似乎別有心思,我全猜不出。況且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我還記得大哥教我做論,無論怎樣好人,翻他幾句,他便打上幾個圈;原諒壞人幾句,他便說“翻天妙手,與衆不同”。我那裏猜得到他們的心思,究竟怎樣;況且是要吃的時候。

《狂人日記》簡介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其突出的症狀是病患者處於一種反應性妄想之中,對於周圍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徵引起多疑性反應:或懷疑有人害他,或懷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帶着顯著的“多疑”特徵,或反過來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着重表現的是狂人的“多疑”。(當然,我們不能將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魯迅身上,這待下述。)
其次,結合魯迅的創作情況來看,在魯迅的小說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傳》、《孔乙己》、《祝福》、《故鄉》等作品側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外現(形貌、言行、履歷、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內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動爲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識傾向,比如《狂人日記》、《白光》、《長明燈》、《傷逝》等。這類作品雖有人物的言行活動,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種精神意識。以《狂人日記》來看,小說開頭的第一部分就採用這樣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爲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爲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爲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麟)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着“吃人”,圍繞着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髮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啓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心中的“看客”心態最爲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回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啓蒙主義爲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啓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僞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