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一名80後女大學生在呂梁山區種植扁桃的創業故事

一名80後女大學生在呂梁山區種植扁桃的創業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60公里,兩種人生。12年前,“80後”女大學生宋學琴執拗地嫁進了呂梁大山;8年前,這個外鄉妹子又將自己“嫁”上了孤寂的山桃枝頭。

一名80後女大學生在呂梁山區種植扁桃的創業故事

坡上次第花開,宛若青春在奮鬥中綻放。來看這個80後女大學生在山區種植扁桃的創業故事

紮根

出生在河北大平原的宋學琴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與大山結緣。

所有的故事,始於10多年前的那次相遇。

2005年,大學畢業的宋學琴在邯鄲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來河北打工的山西小夥子侯俊豹,“人踏實、心善,眼睛明亮”。

堅決不同意的父母早有打算:要嫁在當地,最好招個上門女婿。

“自己的路,自己走!”沒有彩禮,也沒有孃家人的祝福,宋學琴獨自一人跳上長途大巴,嫁到了千里之外呂梁山深處的汾西縣核桃丈村。

宋學琴腰上綁着繩索,在汾西縣核桃丈村陡峭的山坡上嫁接扁桃

“也算是旅行結婚吧!”那時的宋學琴,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婚結了,生活纔剛剛開始。

羣山包圍的核桃丈村只有56戶人家,地無三尺平,八溝連九樑,一眼望去除了山就是垣。村裏人趕集要到30多裏外的鎮上。第一次趕集,宋學琴蹬上高跟鞋隨着丈夫出了門,誰曾想崎嶇不平的山路給了她一個下馬威:穿着鞋硌腳,脫了沒法走。

“兩個人過日子,一起奮鬥纔有意思。”趕集歸來,宋學琴默默地把高跟鞋放進了櫃子。

奮鬥的路上充滿艱辛。接下來的幾年,小兩口開過小飯店,辦過小石膏廠,在村子裏放過羊,在山上養過雞……“屢戰屢敗”的宋學琴心裏倒也想得開,創業路上怎麼可能一帆風順?“咱別的沒有,就是不服輸!”

村裏也有嫁來的外地媳婦,但很少有人吃得下山裏的苦,有的連過年那幾天也待不住。有文化、能折騰的宋學琴卻在這個貧困縣裏的貧困村紮下了根,成了一個地道的山裏媳婦。

生活的磨礪,讓這個外表弱小的姑娘身上平添了不少韌勁兒。人的生命力,不就是在這樣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嗎?

嫁接

核桃丈村沒有幾棵核桃樹,倒是山桃樹滿山遍野,默默地花開花落。宋學琴起初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創業夢會與這片山桃交織在一起。

2009年,宋學琴在網上搜索項目時,陌生的扁桃仁闖入視線:扁桃仁俗稱美國大杏仁,國內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絕大部分靠進口,可用山桃、山杏進行嫁接育苗……

宋學琴眼睛一亮:咱這房前屋後全是野山桃樹,可以把扁桃嫁接到山桃上啊!聽了這“奇思妙想”,村裏的大爺大媽紛紛搖頭。

宋學琴(右)在汾西縣核桃丈村向農業專家學習捕鼠器的使用方法。

“山桃還能嫁接賣錢?活這麼大歲數了沒聽說!”

“5年後才能掛果,養豬都比這來錢快!”

有市場有資源,搞嫁接肯定沒問題!宋學琴看中的,九頭牛都拉不回。她堅信,只要有顆創業心,哪裏都能挖出金子。

輾轉找到汾西縣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曹玉貴的電話,宋學琴興沖沖打了過去。蹲在採穗圃裏,曹玉貴正爲扁桃推廣的事兒發愁,“一個外地口音的女孩打來電話,一口氣把緯度、光照、溫度說了一通,當時我大吃一驚。”

就這樣,找到組織的宋學琴在村裏承包了200多畝山地,成了全縣最早的一批扁桃種植示範戶。

“扁桃啊扁桃,你能在山桃枝頭開花結果嗎?”站在樹下,宋學琴充滿渴望。

汾西縣核桃丈村村民們跟宋學琴(左一)學習嫁接技術

理想與現實,隔着幾許溝樑。搞扁桃嫁接,步步並不輕鬆。

地裏坡上長滿野刺。早晨,小兩口拿起鐮刀和斧頭上山砍荊棘;晚上,兩個人坐在炕上拔身上的刺,“白天砍多少枝,晚上就得拔多少刺!”

這些年,夫妻兩人在扁桃嫁接上投了二三十萬元,沒錢了就出去打工掙點。有一次,宋學琴去附近的雞廠餵雞。40多攝氏度的高溫、令人嘔吐的糞味,她愣是悶在雞棚裏40多天。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一個創業者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年春天,人們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小個子女人把繩子一頭拴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綁在自己腰上,像猴子一樣滑下陡峭的山坡,悠來蕩去地一棵一棵嫁接扁桃。

綻放

長年的風吹日曬,宋學琴臉上有了“高原紅”,手也變得粗糙、厚實。一心撲在了扁桃上的宋學琴好像着了迷,在她窯洞的抽屜裏放着4本“扁桃日記”,記錄着種植的點點滴滴:開花時間、嫁接日期、噴藥時間……

一頁頁手寫的筆記,是宋學琴創業路上的最好註腳。“黃土高原沒種過扁桃,這可全是難得的資料。”果樹專家對宋學琴豎起了大拇指。

2015年和2016年當地接連遭遇冰雹和霜凍,曹玉貴更覺得宋學琴確實不簡單:她像個沒事人一樣,照樣砍灌木、嫁接、施肥。有一陣子老曹都快撐不住了,宋學琴便同他開玩笑:“曹主任,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那樣我們就找不到組織了。”

宋學琴在汾西縣城的家裏教兒子騎自行車

“學琴就像穩定劑,穩定了軍心,也堅定了我的信心。”曹玉貴感慨地說。

又是一個春天,坡上的桃花開了。不同的是,一直開粉紅花的山桃,這次開出了粉白色的扁桃花。“多麼可愛的粉白啊!”宋學琴連忙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次忘情地欣賞着這一片片怒放的精靈。

2014年秋天,山桃樹結出了扁桃,宋學琴終於迎來了嫁接後的第一次收穫。接下來,她和丈夫在汾西縣城安了家,兩個孩子也在縣城上了學。“我也有個梳妝檯!”雖然顧不上打扮,學琴也愛美。換下山裏穿的工作服,回到縣城的宋學琴穿着和城裏人一樣體面。爲了往返方便,前年小兩口又花兩萬多元買了輛二手車。

一腳在城市,一腳在大山,雖然奔波辛苦,學琴卻樂在其中。爲了剛起步的扁桃事業,她每年都有9個月鑽在山溝裏,育苗、支架、修剪,守望着樹樹花開。

今年的扁桃花開得格外鮮豔。多年的奮鬥,宋學琴比別的年輕人多了一份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扁桃花兒綻放得更從容、更美麗。

追夢

剛嫁來時,看着村裏的窮苦老人,宋學琴心裏酸酸的。“這裏生活太苦了,要是能有一條致富路子,讓全村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就好啦!”

她的心願在慢慢實現。村裏的溫老漢學着嫁接了十幾畝扁桃,“祖祖輩輩種玉米,拔不了窮根。扁桃20多塊錢一斤,跟着學琴幹準沒錯。”

60多歲的張素蘭大娘真心喜歡這個外地媳婦。“會種扁桃,能吃苦,我逢人就誇,她就像豫劇《朝陽溝》裏的銀環,是咱村裏的農業科學家!”

“宋學琴的嫁接技術全縣一流。”省裏的果樹專家何勇說。如今,宋學琴的合作社有成員10多人,十里八鄉甚至鄰縣的人都跑來跟她學技術。這些年下來,粗略估計,她帶出來的徒弟成百上千人。

身爲村黨支部委員的宋學琴是個熱心腸,起初村裏只有她懂嫁接,誰家的扁桃長瘋了,她二話不說就去幫着除枝,村裏有幾戶遇到困難想放棄,她又上門苦口婆心去勸說。

經過幾年推廣,在宋學琴的示範作用下,汾西縣發展扁桃經濟林1.7萬餘畝,成爲全國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產基地。下一步,縣裏打算引進大型種植加工企業,將小扁桃做成大產業。聽到這些消息,宋學琴充滿期待,會有更多的百姓因爲扁桃過上好日子!

宋學琴在汾西縣城的家裏輔導女兒做作業

從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堅守和不懈的奮鬥,伴隨宋學琴一路走來。“雖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實。”宋學琴說,一個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過小了”。一直奮鬥着,心裏的那個夢想纔會有意義!

閒下來時,她的兩個孩子想出去旅遊,但計劃了多次都沒走成。“再說吧,再說吧”,她惦記着還沒修剪的扁桃枝,又鑽進山裏。也許是心存歉疚,她把合作社命名爲“卓含農林專業合作社”,卓含是兒子的名字。

放棄了城裏安逸的生活,宋學琴從沒有後悔過。但是想到遠在河北的家人,這個執拗的姑娘還是心裏一酸。“只有好好幹,將來才能更好地報答他們。”

又是一年扁桃花開。

“我跟扁桃有緣。扁桃耐旱,我也能吃苦;扁桃殼硬,我也挺倔強;扁桃耐得住寂寞,我也能沉得下心。”

“哦,可能我就是一棵扁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