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爲什麼讀書?20種讀書的奇葩理由

爲什麼讀書?20種讀書的奇葩理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無論書的介質如何變化,閱讀始終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人們爲什麼讀書呢?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以資深讀者的歷練和作家的精巧敏銳,在《爲什麼讀書》一書中,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其中,有實在的建議、甜蜜的讚美也有尖刻的諷刺。

爲什麼讀書?20種讀書的奇葩理由

一起來看《爲什麼讀書》中列舉的20種讀書的奇葩理由

01、爲了憎恨而讀書

某些人是出於憎恨而讀書。我發現了一個十分擅長評論他人文風的女批評家,她的文章如同一觸即怒的女中學生的作文,而且由於她用語粗俗地寫些平淡無奇的文章,因此自以爲有透徹的洞察力。她喜歡攻擊作家。那些攻擊我們的人並非都那麼有才華。正因如此,他們常常只剩下庸俗了。爲了彌補自己欠缺的理性思考,她用“我們”這個人稱寫作。“我們”,她供稿的那本雜誌的“文化”版面,強迫那些分外難以忍受此類宗派作風的人接受她的欺世盜名。瞧瞧一個跳樑小醜到底如何自以爲聖賢。世上就是有這樣一種既平庸又惡毒的讀物。我對那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沒有任何興趣,所以我把它們留給道學家們去研究。

02、爲了被言說而讀書

結束閱讀後,讀者的大腦不會像清洗過的磁盤那樣重新變成一片空白。他得到了書內語句的補充;那有着多大的魔力啊!隨風飄走的紗巾,他會追隨它們直到海角天涯。我就是在海涅那句“吾不解此謂何意,心傷之極矣”的詩歌溫牀上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對,是這首詩,《洛勒萊》(La Lorelei),我不清楚我所體驗的那種憂愁究竟有怎樣的涵義,我對自己重複它,重複、重複、再重複,陶醉於爲自己的憂愁找到了一件如此漂亮的外衣,我體驗過這種憂愁,而且未嘗不喜聞樂見於此類體驗。我們在自己的讀物裏選擇自身感覺的外殼、自己無聲的言談、喃喃低語的雄辯口才。

03、爲了不令逝者長眠而讀書

讀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被動。從傾聽獨白的角度看,閱讀是一種對話。所謂對話,一般是指聽衆時而着迷時而耐心地傾聽的精彩獨白。在閱讀過程中,某個昏昏沉沉的思維被一個看似消極的思緒調動了起來。只是看似消極。其實它很活躍,因爲那些感性與記憶機制。它會選擇那些能觸動思維的段落。讀者在其中重新發現了文學的感性特徵。文學與它那瘦弱的堂妹(即讀書)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引起共鳴。被書寫或閱讀的文學語句與其他領域的書面語句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這種共鳴,它源於文學的不純粹性本身。

優秀作家都是善於思考的作家。普魯斯特那一類文字極爲稠密的作家的作品可能會招引無限評論。個性天差地別的讀者們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我滿足的東西。評論又再生髮評論,因而形成了對創造性閱讀的神化,將其等同於猶太教法典般地信奉它。

我們應該小心避免書籍變成聖經。我們並非因信仰而讀書,作家並非神?。我們可以熱愛書籍卻粗暴地對待它們,我想,我們甚至必須這樣做。我不贊成讓死者安眠。一位聽憑他人將自己安葬於地下的死者最終將走向永遠的死亡。

04、只因愛而讀書

歸根結底,假如我們博覽羣書,我們定是因爲喜愛才那麼做。我們由喜歡人物開始;接下來是喜歡作者;最後則是喜歡文學。文學這位女王正是我們的永恆追求,我們伸長脖子、張着貪婪的嘴,朝着那個純淨而炫目的新鮮感匍匐前行,我們曾在早期閱讀時體會到那種新鮮感,現在卻再也感知不到,即使我們感到了,也有可能是錯誤地感到了憂傷。我們失去了童稚,但同時也不再無知。如果什麼都未讀過,那麼有着最微不足道的丁點才華的人在我們眼中都成了帕瓦羅蒂。我想,當探險者剛剛走進原始叢林時,他會對自己遇見的第一隻千足蟲驚歎不已;可是,當他在森林裏跋涉數月之後,在他到達林中空地,看到仙女們在那裏隨着琴鳥的吟唱翩翩起舞時,他不會失去感覺而無動於衷。即使我們讀了很多書,閱讀的數量也不會使其質量有所折損。

童心未泯的讀者常常是文學魅力的締造者。很多讀者都童心未泯。正是這樣的讀者把小說變爲暢銷書。那些內心依然是少女、依然夢想愛情的婦女爲純純蠢蠢的言情小說帶來了三十萬冊的銷售量,小說醫治了她們的痛苦——由於嫁了一個胳膊肘兒拄着桌子吃飯的言行舉止粗俗不堪的丈夫而產生的痛苦。而那些思想仍留駐於少年時代的男人們則放棄法國電視一臺轉播的足球賽,去讀一些鼓吹世界末日論的笨蛋炮製的幻想小說。

有時候,乾巴巴的知識給溫柔的(溫柔的:優點)愛套上了雙重的挽具,於是從愛這匹雪白駿馬的玻璃鼻孔裏噴出的白氣(啊~這種寫得糟糕卻自欺欺人地認爲寫得好的邪惡樂趣)使我們喪失了質樸純真。而這就是爲什麼那些聲名卓著的讀者變得越來越吹毛求疵的原因,他們在尋覓某種稀有的滋味,那種滋味十分強烈,能讓他們在讀過的書越來越多感覺卻越來越少之後重新感受到某種東西。他們就是一些身處沙漠之中、口乾舌燥得即使有整船整船的涼水也無法解渴的人。要喝水!要喝水!他們邊喊邊用力扔掉1868年的狄金森酒杯和1350年的薄伽丘香檳酒瓶。

05、爲了趕超半本書而讀書

我讀穆齊爾(Robert Musil)的《沒有個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那是一部長篇鉅著。兩卷本,各一千頁。當我們攀登那些高山時會生出一份鬥志。啊!啊!你認爲你會戰勝我嗎?而我們不急不躁、慢慢悠悠、堅定執著地一邊爬到半山腰附近,一邊自言自語地說,隨後的下山會更加容易。我們從中體驗到一種惱人的愉悅。發表一部千頁的著作是多麼無禮啊!多麼自負啊!只有天才纔會得到諒解,幸好其中確有才情。來吧,嗨!……只剩六十頁了!……五十九頁!……

06、爲了反駁自我而讀書

我自問是否爲讀書找到了一個新理由:反駁自我。當我不喜歡一位作家時,我會回過頭來重新閱讀他的作品。來吧,其實是你錯了,我們再看看它是否的確不那麼出色!而當我發現是自己搞錯了的時候,我總是很高興。我又丟掉了一個偏見。

07、爲了手淫而讀書

我從前就不知道國家圖書館曾用一個特殊的編碼把館藏的色情書都隱藏起來了。那就是“地獄”。其實沒這個必要。色情文學早就得到了解放。我上高一時,同學們在課桌下傳閱着薩德侯爵的黑色封皮的袖珍本小說,那些書由於被多次翻閱就像煮熟的朝鮮薊一樣大敞着口。多麼巨大的文學熱情啊!沒過多久我就明白了這位作家的真實作用,不過我覺得他的寫作方式太隱晦了。其實我錯了:他的文筆較爲拙劣,居於同時代作家的中游水準,至於他的作用,則遠不止供人自慰。在那樣一個到處都是賣弄學問的教授在歇斯底里地聲稱“一切均爲政治”的時期,性成爲革命的一部分,它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性的愉悅被否定了,還有呢?它本質的輕,它的無拘無束。於是反對虛僞的鬥爭使用了最虛僞的手段。人們並非爲了肉體享樂纔想到把地獄之門打開。

社會有關性慾方面的態度如此虛僞,以至於有些人本來出於刺激的目的買書,卻買到了一些與此無關的書。《卡特琳娜的性生活》(La Vie sexuelle de Catherine M.)是卡特琳娜·米耶嘗試根據自己交換性夥伴的經歷進行的文學創作。這本書之所以創下了數十萬冊的銷量,或許僅僅因爲購買這本由信譽卓著的出版社發行的圖書的讀者是一些色情狂,他們不用兩眼瞄着身後悄悄溜進性用品商店就可以在書店買到這本書。他們對這本書所能引起的性興奮一定極爲失望。

08、爲了形式而讀書

“爲了形式”(pour la forme)是多麼糟糕的法語表達方式啊。我在尋思那些相當擅長鑑賞藝術品的意大利人,或者相當愛好禮儀的日本人,他們是否會創造出如此隨意的表達方式來定義一個分外重要的概念。“爲了形式”的意思不應該是“首先非常迅速地滿足禮節的需要,然後再談正事”。形式是藝術的莊重表現。它甚至是藝術的主題。您看,人人都有想法。文學的一個定義可以是:“對無形事物的嘗試性表達。”所有的書,哪怕是小說,從力圖擁有某種形式這個方面來看都是一次嘗試。一本書收集、丟棄和整理生活的無形,而正是這種形式化使其產生了意義。面對無形無狀難以捉摸的世界,讀者通過閱讀去猜測它的紛繁形態。

09、爲了黑暗而讀書

一切都獲得瞭解放。我讀過書。我讀過書,於是我似乎見到了光明。它只持續了片刻時間。我所見到的,或者說我意識到的,更是啓蒙之光,亦即該詞在十八世紀的含義。爲什麼讀書?爲了變得不那麼狹隘,爲了不再抱有偏見,爲了理解。爲什麼讀書?爲了理解那些思想狹隘、抱有偏見以及不喜理解的人。黑暗值得我們去了解。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它都是文學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說它是文學的一個特性和優點。作家大概是唯一不要求擁有純粹性、完美性、正確性的文人,他們甚至把這種缺失變成自身的一個要素,但也不至於因此沾沾自喜——除了盧梭之外。我們讀書,是爲了在別人身上看見自身缺點的鏡像,那些我們對自己遮蔽起來的缺點。

10、爲了自我安慰而讀書

我們可以爲了自我安慰而讀書。這在我看來是又一個更糟糕的讀書理由。況且我們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文學並非爲此而生。文學不是用來安慰人。否則就等於說文學是供讀者消遣之用。況且,如果說痛苦可以被一段單純的閱讀時光擦除的話,那對我們的痛苦是一種侮辱。孟德斯鳩是一位很偉大的作家,然而他曾寫過一句最令人憤慨的話,他說:“我從沒有什麼連一個小時的閱讀都無法驅散的憂愁。”我們能怎麼辦呢,這是一個情感淡漠的偉大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