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開講啦王貽芳演講稿:科學有什麼用?(175期)

開講啦王貽芳演講稿:科學有什麼用?(175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科學有什麼用?

開講啦王貽芳演講稿:科學有什麼用?(175期)

演講時間:2016年4月2日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開講啦》第175期的勵志演講稿

我爲什麼會想到講這個題目,因爲大家都會問我:你做的是什麼?這有什麼用?那我通常的回答是:沒什麼用的。下面就講不下去了,經常是這樣的。所以,我今天就想講一講,科學到底有什麼用?還有像中微子這樣的研究,看起來非常深奧,看起來跟我們的日常生活離得非常遠,到底有什麼用呢?

中國的歷史,四大發明主要還是靠技術。那麼在中國的傳統當中,其實是沒有科學的。四大發明的火藥,我們就沒有發展出化學;指南針也沒有發展出物理,所以在整個中國的歷史當中,沒有科學的傳統。反過來看西方,他們有古希臘,所以有幾何學、邏輯學,所以通過邏輯推理推演,他們發展出一整套的科學體系,所以科學在中國,應該說是一個不太有歷史的,是西方的舶來品。

實際上中國真正的科學教育起緣,是從1905年中國廢除了科舉制度後,西方的正式的科學教育才真正地引入了中國,普遍的百姓可以去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等。

那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鴉片戰爭以來的痛苦,使得國家的教育體系要改變掉,要把科學真正地引入進來。其實鴉片戰爭失敗以後,中國並不是沒有向西方學習,我們打開了大門,引進了大量西方的技術,買了他們的槍炮。當年的北洋艦隊,實際上是亞洲最強的艦隊,噸位遠遠超過日本,但還是在甲午戰爭失敗。爲什麼?我們學的都是人家的技術,因爲這個東西有用。我們沒有在一八六幾年的時候,就把西方的科學引進到中國來。在那個時候我們所有的科學名詞,很多的都是從日本來的,因爲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打開了大門,不僅僅是買人的槍、買人家的炮,同時引進了科學,他們整個的科學體系比我們早建立了幾十年。

大家從這個歷史可以看到,缺乏科學,只是看這個東西有沒有用,急功近利的話,最終得到的只是皮毛。所以從根本上來說,科學應該是主幹,技術是長在主幹上,發展出來的枝葉,所以沒有科學,只去做技術,或者經常地去問,這東西有沒有用,最終其實什麼也得不到。

所以這是今天我要講的,科學有什麼用?第一個觀點就是科學是技術之本,是一切的本源,所以發展科學是我們要做的一件最根本的事情。

科學的第二個用處,其實文明的一部分。在教科書裏,我們很少看到有中國人的名字;在國際上,各種各樣的科學發明,中國是很缺席的。西方國家爲什麼會走到這一步?也是文明的一個標誌,早希臘的時候,就把這個科學建鑄在文明的體系裏面。這就像中國,一旦經濟發展了,有一點點經濟基礎,就會發展藝術、音樂、文學……那麼科學實際上也應該是文明的一部分,就是我的經濟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應該去探究,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應該經常地去仰望天空,知道這個宇宙是怎麼回事,這是我們對世界的根本追求,使得我們永遠有一個動力追求科學的真理,追求宇宙的根本構成,知道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世界,知道我們爲什麼來,將來還會發展到什麼地方。

第三個就是科學實際上教給我們一個科學的方法論,根本的方法論其實兩部分,一部分是邏輯推理,所以由古希臘以後,給了我們一整套所謂推理的方法。科學的第二個主要的部分是歸納,從培根以來實證科學使得西方的科學建立在歸納推理和實驗的這兩個根本支柱上面。應該說這些科學的方法都是從西方來,中國在自己的文明發展歷史上,這些東西不在我們的血液裏面,沒有真正地體會到。所以科學的方法論,在我們的社會上實際上是很缺乏的。

所以你們看一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現象,比如說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大師,說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是很少人真的去用科學的方法問一下: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是很合理,或者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有證據支持。所以整個社會,在很多方面缺乏一個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在這方面,如果能夠更多的讓百姓,讓青年人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整個社會會走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科學最終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技術,所以今天的量子論也好,相對論也好,都會成爲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各種各樣的技術和用途,使得我們的生活,在今天能夠有這麼發達。但是科學的主要目的,不在這第四點,而在前面的三點。我們應該把科學真正地融合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根基當中,使得科學成爲國家文明的一部分。

經常有人說你做這個科學,你要麼有用,要麼能得個諾貝爾獎,你兩個一樣都沒有,做這個研究幹什麼呢?我想講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們現在都用手機,都有移動互聯網,十年前我們大家都用的一般的計算機裏的互聯網,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知道互聯網從哪來的,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