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來西塘古鎮,聽那些“行善”的感人故事

來西塘古鎮,聽那些“行善”的感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用這句話形容西塘古鎮,那是再恰當不過了。但是,本文不與讀者描述這些水鄉景緻,只分享鎮上人的德行故事。

來西塘古鎮,聽那些“行善”的感人故事

古時,西塘鎮上有一家小店,一天打烊時,掌櫃看見一個乞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熱心的店家讓他進屋休息,卻遭受乞丐婉謝。於是,善良的掌櫃從店裏拿了一卷竹簾掛在屋檐上,爲乞丐臨時搭了個小廊棚。

第二天一早,掌櫃開門時,發現廊棚下的乞丐已經不見了蹤影,店鋪門前的柱子上,卻留下兩行清晰的字跡。“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

西塘古鎮

乞丐的一句感恩祈福,深深地觸動了老掌櫃,他找來了鎮上的木工、瓦匠,在自己店鋪門前,建起了一間通往河邊的廊棚,小小的屋檐變成寬大的廊棚。從那以後,人們在廊棚下,晴天不曬,雨天不溼,過往的人們都喜歡在此停歇,原本生意平淡的小店也變得越來越興旺,沿街的商戶們受到啓發,紛紛在自家門前修起了這樣的廊棚。

廊棚成了古鎮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字排開緊密相接的廊棚,傍着小橋流水,出現在了江南煙雨中。至今,老掌櫃與乞丐的故事,仍然流傳在這條廊棚下,被西塘人津津樂道。

如今,廊棚下又多了新設施:各門店白天開門後,店主便把卸下來的門板搭成長板凳,供人們坐下休息。在長廊下,每隔一段,就會看到一個不鏽鋼保溫桶,上面寫着“免費供應開水”。在寒冷的冬日,喝上一杯免費的熱水,讓人的內心也不禁溫暖了起來。

西塘古鎮民居

西塘有句老話,“人生行善三件事,修橋鋪路建廊棚”。

在古鎮1.02平方公里範圍內,有24座西塘人修築的石橋,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胥塘河上建成的臥龍橋。胥塘河是西塘的一條主要河流,水深河寬,人們往來主要靠舟船擺渡。

明朝時,鎮上的居民,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木橋,但是木橋又高又窄,遇到雨天,橋面溼滑,經常有人跌倒落水。一次,一位孕婦走過橋頂,由於難以掌握平衡,失足跌入河中,不幸去世。

傍晚的西塘古鎮

當時,橋的西面住着一位名叫朱公傳的竹篾匠,他目睹了這一幕,內心十分悲痛,立志要將木橋改造成石橋。按照當時的造價,建一座石橋要幾千兩銀子,僅憑篾匠的收入,造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是,朱公傳對造橋行善的決心沒有動搖。他賣掉了自家的房屋,剃度出家,法名“廣緣”,希望通過化緣募得造橋的銀子。外出化緣時,他不求米麪,只求人家施捨造船用的材料。十多年的時間裏,廣緣和尚走遍了江浙一帶。

四處化緣,長年奔波,嚴重損害了廣緣和尚的身體,最後,積勞成疾的他一病不起!彌留之際,廣緣指着自己屋子裏的木櫃,含糊不清地反覆叨唸:石料,石料……周圍的人面面相覷,卻沒有人明白他的意思。

廣緣圓寂後,兩條大船開到了西塘,船主人一進鎮裏,便打聽廣緣和尚的住處,鎮上的人告訴他廣緣圓寂的消息後,船主人十分懊悔。原來,廣緣和尚幾個月前向船主人訂購了兩船造橋用的青石,船主人備齊石料後,按照廣緣和尚所說的地址送了過來,卻沒想到廣緣已經圓寂,石料的餘款尚未付清,這可該如何辦?

西塘古鎮夜景

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廣緣臨終前掛念的正是這兩船青石。大家在他的僧房木櫃裏,找到許多散碎銀子和銅板,拿到錢莊一稱,正好摺合三千兩銀子。於是,鎮上的管事用其中的錢給船主結清了石料餘款,又組織鎮裏的人爲修橋捐款,在家同心合力下,把座橋建起來了。

這就是臥龍石橋的來歷。它已成爲古鎮人心目中的一座道德豐碑。幾百年間,廣緣和尚舍已修橋的故事,讓一代代西塘人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總是主動地把“行善”二字掛在心頭,落實到行動上。

每年農曆四月,西塘的七老爺廟會都十分熱鬧,鎮裏的水上戲臺會連演三天大戲。四月初三早上,西塘人就會早早地聚集在廟裏,迎接七老爺每年一次的巡遊。

七老爺姓金,在家排行老七,大家都尊稱他爲“七老爺”。明崇禎年間,西塘一帶遭遇大災,田地顆粒無收,百姓只能靠樹皮、草根爲生。一天,鎮外駛來押運皇糧進京的船隊,運糧官就是七老爺。

夕陽下的西塘古鎮

七老爺來到西塘,見昔日繁華的商埠一片荒蕪,鎮上人人面露飢色,家家無米下鍋,如果再沒有糧食,西塘就會鬧出人命。心地善良的七老爺心中十分糾結,船上的稻米可以拯救西塘,但私分皇糧可是殺頭大罪,七老爺思前想後,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七老爺向船上的士兵下達命令:皇恩浩蕩,朝廷准許賑災放糧。於是,西塘的百姓得救了。

但是,那有“皇恩浩蕩”,只不過是七老爺爲賑災放糧“假傳聖旨”!所以,自知性命難保的七老爺,就在雁塔灣投河自盡。

災荒過後,爲了感謝七老爺的救命之恩,西塘人在雁塔灣旁修建了一座廟宇,供奉挽救全鎮人生命的七老爺。傳說,農曆四月初三是七老爺的生日,所以西塘人每年都要在這個時候舉辦廟會,爲七老爺慶賀壽誕。

300多年來,廟會的習俗在這裏從未間斷,七老爺的故事在西塘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