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人民日報:在社會轉型中理解80後

人民日報:在社會轉型中理解80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8K 次
人民日報:在社會轉型中理解80後
轉載一篇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的文章:在社會轉型中理解80後。作者,施芸卿,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本文爲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境遇與態度:80後青年的社會學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80後是一個獨特的中國概念,指出生於1980年—1989年的青年一代。80後的出生與成長伴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註定這代人成爲有着顯著特點的一代,我國獨特的轉型過程在他們身上得到鮮明呈現。因此,有關80後的研究和討論,既是對我國社會轉型發展的認識和思考,又是對全球範圍到來的現代性的認識和思考。80後青年的總體特徵據統計,我國80後總人口約2.2億,其中大學生4000萬,獨生子女5000多萬。較之於其他世代,80後青年有如下總體特徵。首先,出生人口的減少直接增加了他們的受教育機會。數據顯示,80後羣體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佔17.9%。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社會成員的受教育程度穩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不僅增加了80後的人力資本,而且也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歷程,最爲明顯的是結婚年齡。數據顯示,20—29歲未婚人口中比例最高的是本科,其次是專科,這意味着受教育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從青年期過渡到成家立業的穩定階段的時點。其次,與其他各代相比,在就業人羣中,80後農業就業比例大幅下降,在非公機構中的就業比例較高。數據顯示,80後就業人口中,約有55.7%在非公機構工作。第三,與其他幾代相比,80後的流動人口比例相對較高。數據顯示,目前在區縣內流動的比例爲11.2%,在省內流動的比例爲7.4%,在省際流動的比例爲12.4%,合計約有31%的流動人口。此外,與其他各代相比,80後羣體中使用互聯網的比例較高。數據顯示,80後羣體在使用互聯網方面的比例高於之前幾代,不使用互聯網瀏覽信息的不足半數,而幾乎每天瀏覽互聯網的佔19.2%,經常瀏覽互聯網的比例約31%。總體來說,相較於之前幾代,80後青年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機構就業並處於流動狀態,更擅長使用互聯網獲取和交流信息。這些特徵與中國邁向現代化的轉型進程密不可分。80後青年與時代緊密相聯當前,80後羣體正逐漸成爲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他們曾一度飽受爭議和指責,但也隨後備受認同和讚揚。理解80後,應把目光投向其出生成長的時代環境,研究變遷中的社會結構和環境如何塑造了80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懂得80後,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觀察、理解這個時代。作爲改革開放的同齡人,80後是脫離了計劃經濟的保護、需要依靠自身力量立足的第一代。轉型期社會結構的體制變遷與青年發展的個人軌跡交織在一起,成爲他們“壓力山大”的重要原因。例如,城鎮化帶來的住房壓力和通勤壓力,高校擴招及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以及價值觀變遷造成的人際關係焦慮和婚育壓力等等。“獨生子女”是第二個影響80後生命歷程的重要因素。獨生子女政策給這代人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也使他們受到了長輩們前所未有的關注。不過,蜜罐裏的童年並不能減輕他們成年後面臨的諸多壓力。而且,由於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成爲他們最重要的後援。因此,如果只看消費和就業領域的“啃老”“拼爹”,而不見背後的社會成因,也不看這代人在其他社會領域的作爲,就會導致對他們不願長大、缺乏擔當的消極評價。我國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格局也對80後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和進城務工人員是80後中兩大基本子羣體,但他們的生活情況完全不同,很難一概而論。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社交工具的興起,爲青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自我展現的舞臺,這些伴隨改革深化開啓的社會空間和話語空間,使這代人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面對這樣一個多樣的羣體,有些媒體對他們的報道追求眼球效應,難免有失偏頗。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變革是在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進行的,這與西方几百年前所經歷的現代化不同。經濟全球化格局下,我們面臨的不僅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還有中西文化和價值觀的較量。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互相激盪,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這代人有時會處於一種矛盾、不安和迷茫的境地。80後各種集體懷舊風潮,就是表現。在社會轉型中激發青年活力緩解生存壓力,激發青春活力。要減輕青年羣體的生存壓力,需要在保障他們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客觀公正的制度環境。例如,加大對保障房、公租房建設的力度,並且力保分配過程中的公平、公正、公開;摒棄就業中的學校、性別、戶籍、年齡等歧視,透明化招聘流程,使暗箱操作沒有空間,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和社會環境。緩解青年的生存焦慮,掃清向上流動的障礙,從而激發他們的激情與朝氣,爲社會帶來活力。充分利用網絡,鼓勵青年擔當。網絡是80後棲居的時空。在鼓勵青年社會擔當上,要因勢利導,激發這代人在信息時代的正能量。要充分重視當前微博、微信及各類社交網站等互聯網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優勢,倡導在網絡生活中尊重多元、包容差異、釋放善意,以客觀開放的心態表達觀點,讓青年在日常的、具體的點滴參與中培育公民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倡個性多樣,鼓勵青年創新。受益於30多年的經濟增長,80後有機會接受各種新事物和新思潮。他們目光敏銳,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而且從小就受到市場經濟的薰陶,市場適應力強,是最具創新精神和素養的羣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通過在資源配置和制度政策上的傾斜,鼓勵個性化和多樣化,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給青年更大的自主空間,變“要我創新”爲“我要創新”,激發青年創新動力。培育核心價值觀,構築青年的中國夢。改善當前80後擔負生活壓力和迷茫矛盾的生存境況,除了爲青年創造更加公平、寬容的制度環境,也需要青年們自身的努力。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爲日常的行爲準則。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提供的廣闊舞臺和良好環境,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