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語句 > 經典的句子 > 江西安遠六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故事

江西安遠六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K 次

江西安遠六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故事

江西安遠六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故事

在江西贛州安遠縣三百山鎮“衆誠瓜果栽培基地”,有6名“80後”的大學生。雖來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園夢”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從借款30萬元起家,到近百畝的現代農業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斕的田園承載着他們的“綠色夢想”。與您分享這六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故事。

創業衝破觀念壁壘

“現在的條件已經好多了,剛開始創業時,一窮二白,連住的地方也沒有,真是苦!”談到創業難,畢業於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專業的朱安成說,他最難忘的是剛剛建基地時,許多親友不理解:一個大學生帶着女友到外地的農村幹農活,簡直太沒出息了。當時精神壓力很大。

建設初期,搭建大棚、購種、化肥農藥及試驗每樣都需要大量資金,他們6人分成3夥入股,每股10萬元。起初,父母們不太支持。郭帥以前在鄭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種子銷售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棄穩定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家裏人不理解。郭帥一方面給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李華和杜宗濤的父母思想都比較傳統,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唸了大學還去種田。但這些年輕人沒有動搖,因爲這一創業極具挑戰性。

6個年輕人抱着“初生牛犢不畏虎” 的精神,引進了“日本小青瓜”、“紅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幾個瓜、果品種,一年種3茬至4茬,錯開上市高峯,並把銷售點定位在廣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們把大學5年裏學到的知識全都搬了出來,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創業路。6人的夢想隨第一批種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鋤草、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的是粗茶淡飯,乾的都是農家活,說起專業,說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曉豔嬌小玲瓏,力氣最小,每天跟着幾個大男生進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個“村姑”,她卻高興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裏就直髮癢。”杜宗濤負責觀測、記錄、統計作物的生長情況。夏季是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峯期,儘管大棚裏的溫度都快50℃了,但他一點也不敢怠慢,每天來回十幾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護着這些“綠色寶貝”,一個夏天下來,整個“烤”成了“非洲難民”。

每一個品種從試種到成功上市都得經過氣候、水土、營養成分等方面的反覆研究和實驗,絕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們試種的2個大棚“早春紅玉”西瓜無緣無故地死了十幾株。郭帥立即把解剖圖片等相關資料發給河南科技學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崢和王廣印。經過診斷,原來西瓜得了炭疽病,他們及時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葉面肥做激素調整,增強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萬多元經濟損失。“我們能有今天,多虧這兩位教授的幫助和鼓勵。”朱安成說,畢業後,他們一直還保持着緊密的聯繫,並常常在網上探討解決栽培技術難題。

花開沃野潤心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1年多來的努力,如今,長長的“小青瓜”、紅紅的“聖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脫穎而出,荒地裏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大棚裏結滿了五彩斑斕的果實。而6名大學生齊心協力、吃苦耐勞、經得起失敗、敢於挑戰現實的創業故事和精神也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

據負責跑銷售的郭帥介紹,由於基地裏生產的全是當地沒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們在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銷售市場,這些“綠色食品”以高出當地市場3倍至6倍的價格銷往各地,畝均收入近4萬元。產品在廣東、上海市場供不應求。

談起如何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讓現代農業植根新農村?朱安成說,最好的方法是用實際行動說話,通過基地示範讓農民瞭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節和市場的限制;新品種可以拓寬市場需求;“訂單農業”能給農民增產增收帶來保護。未來農業發展應該走一條生態、循環、高效節約的道路。2008年我們準備再投入100多萬元資金,把種植面積擴大2倍,並增加5個至15個新品種。他們已經拿出了詳細的方案,準備帶領當地百姓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進行推廣種植,據預算,每畝比過去至少可以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來就是結合當地的旅遊資源,基地將建設成爲集生態農業、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農家餐飲於一體的生態家園。

六名年輕的天之嬌子,順着時代發展的巨輪,載着田園創業的夢想,正朝着更高更遠的目標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