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職場勵志 > 暢談你的職場生涯之路

暢談你的職場生涯之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暢談你的職場生涯之路

暢談你的職場生涯之路

當通用的職場技巧過於被誇大之時,親歷的經驗就變得貴重而奢靡。假如說初入職場的人生宛如一張草圖,茫然無措也便天然。可會明用自己的職場親自經歷,告訴你職場如何折射人生,告訴你最可靠的滋養因素是什麼。
在公司中,我們都稱可會明爲帥哥老可。他在MSN的辦公室論壇中有着衆多粉絲,他寫的《致初入職場的兄弟姐妹》貼子,有幾百萬的點擊率。老可主持的《職場人生》視頻節目,則誠摯地與嘉賓分享着職場的困惑與經驗。
如今的職場似乎有着混亂的自由和嶄新的邏輯,又似乎難以逃出幾千年來遠古的人際規則。它細節又細節。如何發郵件來表達立場?如何與上司有效溝通?如何理解“永遠沒有藉口”?如何可以做到政見不同而不影響私人情感?如何度過工作中的黯淡時光?又如何儘快找到出口而不在門外長久徘徊?讀了老可的這本書,你會發現職場上寧靜與達觀的重要性,你會發現雖然踏實努力者與玩弄權術者都會受到陽光的惠澤,但你仍然清楚應該作何選擇。
如果過去的日子曾經教會過我們一些什麼,那便是:永遠不要讓你的技巧勝過你的品德。最終,我們日復一日的所作所爲,會毫不留情地決定着我們的未來,書寫着我們的命運。這就是職場的最高邏輯。

第一章
引言
現在,“蟻族”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詞彙,它指的是大學生低收入聚居羣體。他們爲了夢想在大城市打拼,但是前途並不明朗,生活也很窘迫,有人曾用“無處安放的青春”來形容這段時光。但是我發現,與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壓力相比,更讓人內心充滿煎熬的是,大批的年輕人並不清楚自己內心真正要什麼。他們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也不知道在哪裏需要堅持,哪裏需要放棄。
本書的第一章就從這種迷茫的狀態寫起,因爲迷茫幾乎是每一個年輕人融入社會都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希望我們能找到一些走出迷茫的捷徑。
我很喜歡汪峯的《怒放的生命》,每當聽到這首歌,我都會覺得熱血澎湃。我相信每個年輕的生命都有相同的期待,雖然我們甚至還不確定自己要走向何方,但我們總是相信自己那怒放的生命,期盼有一天,自己能飛向那片更高的天空……
“蝸居”與“蟻族”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這是電影《甲方乙方》中的最後一句臺詞。從那以後,這個句式就成了經典,每到辭舊迎新的時候,它總是顯得意味深長,甚至有一點兒淡淡的傷感……
對於最早的一代“80後”來說,這句臺詞更能勾起一個時代的“羣體記憶”。10年前,他們剛剛步入大學校園,開始了夢幻般的生活。那個時候,馮小剛的賀歲電影正在風靡,給無數校園戀人們帶來了美好的回憶。那是一個空氣中都充滿了浪漫的年代,他們很少考慮自己今後要面對什麼。10年後,也就是2010年,他們將集體走向“三十而立”。當再一次面對這個句式的時候,不由得令人百感交集。
10年後的今天,80後們在哪裏呢?他們過得還好嗎?我們無法弄清楚每個人的情況,但是就像當年我們看馮小剛的電影一樣,我們可以通過尋找一些“羣體記憶”來體會這一代人的生存狀態。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已經過去的2009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我們且不說振奮人心的國慶60週年大,只看看與“80後”羣體相關的熱點,有兩個詞你一定深有印象——“蝸居”與“蟻族”。
電視劇《蝸居》的播出,促使人們第一次公開反思眼下城市裏的人的生存壓力。正如劇中郭海萍所說——“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郭海萍的女兒)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蝸居”的出現,使“房奴”的形象在人們頭腦中清晰起來,然而“蝸居”又不僅僅侷限於像蝸牛殼一樣的房子上面,它已經成爲一種社會現象。拋開房子,其他地方就沒有“蝸居”嗎?不妨想想如下的工作場景:一個大廳被間隔成密密麻麻的小格子,這些小格子就是很多人每天工作的場所,遠遠望去,大格子中塞滿了黑壓壓的腦袋,像是一個偌大的蜂巢——這是很形似的職場中的“蝸居”。
如果我們思考得再深入一點兒,就會發現很多人每天上班就被“釘”到格子中,機械地重複着熟練的工作,賺着微薄的收入,年復一年……他們很想突破,但卻不知道從何處着手;他們很想晉級加薪,甚至成就自己的事業,但是現實的天花板卻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他們只能疲於應對,不敢奢望自己的任何理想,就像郭海萍一樣,根本不敢細想未來十年——這是更爲神似的職場中的“蝸居”。
相比於“蝸居”,“蟻族”這個詞語更具有羣體性。“蟻族”並不是一種昆蟲族羣,它的出現源自《蟻族》一書,指的是“80後”的一個龐大羣體——“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羣體”。從鮮爲人知到備受關注,他們的命運成爲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話題。
頗爲耐人尋味的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80後”,他叫廉思,1980年6月生人,北京大學博士後。這本書是他在對北京小月河、唐家嶺等“蟻族”聚居村的實地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寫出來的。
調查顯示,“蟻族”多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和餐飲服務等低層次、臨時性的工作,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收入低且不穩定。他們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思想情緒波動較大,挫折感、焦慮感等心理問題較爲嚴重,且普遍不願意與家人說明真實境況,與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聯網,並以此宣泄情緒。
作者廉思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們爲什麼聚居,是因爲他們還有夢。但是如果我們追問一句,他們知道那個夢是什麼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書中的被訪者鄧錕在給該書作序的時候,引用了《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揭露人的未來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裏面的:‘等待’和‘希望’。”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但需要等待時間來甄別夢的含義,並且找到實現夢想的途徑……
“蒼蠅人”——更普遍的狀態
“蝸居”主要講的是房奴,“蟻族”主要講的是大學生低收入羣體的聚居狀態。這兩個詞顯然不能概括“80後”的全部,很多人說自己不屬於“蟻族”,也不住在“蝸居”,比如說,你是一個外企白領,每月拿着上萬元的月薪,也幸運地在房價飆升的早期買好了房子,那麼,你就一定活得開心嗎,你就會無憂無慮嗎?
真的不一定!當我從2009年7月份開始在MSN辦公室社區連載《致初入職場的兄弟姐妹》的時候,很多朋友給我留言講述他工作中的苦悶,其中甚至有很多是工作了八年、十年的“老人”,他們已經衣食無憂了,但是他們依然不開心。
後來我發現,與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壓力相比,更讓人內心充滿煎熬的是,大批的年輕人並不清楚自己內心真正要什麼。他們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不知道自己在哪裏需要堅持,哪裏需要放棄。他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這是一種更爲普遍的狀態,是在擺脫了“蟻族”狀態之後,仍然可能面臨的一種狀態。當我着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想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當下年輕人的這種心態,最好是遵循流行語的思路——既然我們已經習慣了用動物的某些特性來描述目前的社會現象,那我要找的詞語最好也與動物相關。可是,用哪種動物呢?
這個問題讓我一時不得其解,直到某一天看到一位朋友的MSN簽名,我才豁然開朗——“我就像一隻趴在玻璃板上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但卻找不到出路……”我更加確信,這分明就是一個典型的羣體性特徵——他們堅定地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卻苦於找不到方向;他們很年輕,精力充沛,願意爲夢想去燃燒生命,但他們或者還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或者還不知道實現夢想的途徑;他們空有一腔激情,卻在現實中無精打采,他們身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迷茫!
於是,我決定用“蒼蠅人”一詞來指代這種狀態,且沒有半點不敬的意思,只因這個詞與當下年輕人的心態是如此吻合。這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概念,讓我感到這真的不是個案,它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你甚至可以不經意地在周圍的朋友身上找到它。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13歲男孩高考654分考取北航”,2009年的這則普通新聞深深地震撼了我,相信你看了也會有同樣的體會。
孫天瑞,1996年6月30日出生,2009年畢業於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6月21日,高考成績出來了,他得了654分,這時離他13歲的生日還有9天。
成績一出來,孫天瑞的爸爸孫峯就趕緊跟各高校在長春市的招生組聯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示非常願意錄取這個孩子,同時北京大學也表示可以錄取他。
在選擇大學這方面,孫天瑞頭一次跟在他就讀的高中教英語的爸爸出現了分歧。爸爸希望他上北大,因爲畢竟北大的名氣要“更大一些”。但孫天瑞堅持要上北航,因爲北航保證他可以學習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可以專門研究飛機的發動機,這是孫天瑞特別喜歡的。
最後,還是爸爸向兒子“屈服”了。
——引自2009年7月7日《新文化報》
值得說道的不是孫天瑞是個神童,而是新聞中關於學校選擇問題的父子爭論。北大與北航都同意錄取這個孩子,父親覺得北大“名聲大”,決定讓兒子報北大,但孩子堅持報北航,原因是“北航保證他可以學習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可以專門研究飛機的發動機,這是孫天瑞特別喜歡的”。
我爲孩子的見地與堅持頗感震驚:一個13歲的孩子,竟然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更能爲了自己的追求義無反顧地拋棄在別人看來光鮮誘人的東西,這多麼難能可貴!套用一句廣告語:“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13歲的孫天瑞做到了。
設想一下,孫天瑞今後在作職業選擇的時候會感到迷茫嗎?可能性非常小,因爲他在選擇專業與學校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孫天瑞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的概率要遠遠大於其他人。媒體推測他本、碩、博連讀下來也不過20歲,他畢業的時候不用擔心自己定位的問題,也不用擔心自己學歷的問題,更不用擔心自己的年紀。小小20歲就找到了方向,並已站在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上,即便開始的時候工作上有不可預見的波折,但相對於其他同學,他還是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奢侈”地揮霍。
當我把這則新聞轉載到網絡論壇中並撰寫評論後,網友們發出了強烈的共鳴。一位名爲Flyer15的網友在留言中驚呼:“天呀!慘死……因爲我真不知道自己明天想要做什麼。怎麼辦?”
很多人在談到未來時,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迷茫”。高考後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專業,畢業後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而現實又逼着我們向前走,我們總要學點什麼、乾點什麼,於是稀裏糊塗地我們就上路了,走來走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驀然回首,頓時迷茫了……
你是否有同感呢?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麼恭喜你!堅持下去,遲早會成功的,你最終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怒放的生命”!如果你還在迷茫之中,那麼你該好好想想了。
也許,面對這個問題時,你有很多顧慮——父母的意願、生存的壓力等,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如果我們把問題簡化一下,事情也就變得簡單了。試想:如果你一生只做一件事,並且所有時間只夠做一件事,你還會爲其他的細枝末節多費腦筋嗎?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你想有點成就,那你一生也只能做一件事。當然,可能你累吐奶了連一件事也做不好。這樣看來,其他的事情都是在爲這件事作鋪墊——上不上大學、上哪個大學、是否要出國、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去哪個公司,等等。這些都不成問題,只要你知道你一生中要做什麼,你就知道如何選擇,就像那個13歲的孩子。
這個方法在職業規劃中也被經常用到,我們稱之爲“終極設想”。如果你正爲自己將來做什麼而苦惱的話,不妨想想你退休時的狀態。你希望自己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退休,這個答案中很可能就包含了你對自己的職業期待。
在我主持的MSN《職場人生》節目中,一位網名叫“和尚”的網友非常喜歡心理學,但是目前從事的是計算機技術支持的工作。他非常苦惱的是自己到底要不要把心理學作爲職業,他甚至還想自己先做幾年產品經理,積累點資金,然後考心理學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但是時間一年年過去了,他始終也沒有將興趣付諸實踐。當職業規劃師拋出“你想以什麼狀態退休”的問題時,他若有所思,希望那時候自己是一個心理學專家。
於是,他決定去了解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狀態,學生畢業後的工作去向與工作狀態,同時準備去找這些人瞭解情況,再決定自己下一步從哪裏開始。
還是那句話,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路上的一切障礙,都只是風景!
我很喜歡電影《燃情歲月》中的那句臺詞——有些人能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非常清楚,他們依循着自己的內心來行事。這些人變得瘋狂,或者成爲傳奇……
你喜歡什麼?
要什麼就做什麼,這個邏輯很好,可問題是,很多人偏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該如何是好?這個時候不妨想想你喜歡什麼,喜歡什麼就做什麼。這話聽着有點玩世不恭嗎?其實一點兒都不是。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你做得一定不開心,不信你就看看下面這段話——
“我不喜歡這份工作,雖然它被很多人說得好得不得了。也不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很清楚,那種枯燥、單調、整天寫一些自己看了都掉雞皮疙瘩的材料的工作,對我是一種折磨。爲了我的將來,我必須早點兒離開……文字太無力,根本無法表達我急切想離開這裏的心情。開始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就感覺到內心的這些困惑如同一張大網,鋪天蓋地而來,讓我束手無策。”
以上文字節選自一位網友給我的來信。看過之後,我真切地感受到“有一張大網,鋪天蓋地而來”,讓我感到窒息。小時候我們學魯迅的文章,經常能聽到“吃人的社會”這一說法,當時不是很理解,社會怎麼會“吃人”呢?現在,從這位網友的文字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工作也會吃人”。如果你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歡,但是你每天又必須浸泡在這份工作中,那麼久而久之,你的生命、你的激情也會被這份工作吞噬殆盡。
我到現在已經能夠體會到興趣愛好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它也是你今後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的基石。郭德綱說他小時候就喜歡唱戲,一路堅持下來,火了;小瀋陽說他就喜歡在舞臺上的感覺,一路堅持下來,火了。能把愛好做成事業是幸福的,當然也要越做越快樂,否則越做越痛苦,那就只剩事業,連愛好都沒了。
2010年春晚,王菲的一首《傳奇》讓人聽得如癡如醉,現在很多人知道了,這首歌其實是八年前的一首老歌,它的原唱就是今年出鏡率頗高的李健。他1994年被保送清華大學,畢業後在國家廣電總局擔任網絡工程師。兩年後,他毅然離職,與校友盧庚戌一同創辦“水木年華”樂隊。在“水木年華”風頭正勁的時候,他再次選擇了離開……
今年春節之後,我在MSN《職場人生》中採訪了李健,他說當年之所以離開大紅大紫的“水木年華”,是因爲他與盧庚戌在音樂理念上產生了分歧,他無法容忍把自己不喜歡的音樂放入唱片。他說現在的音樂更像奧運會,都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是他喜歡優雅的,他喜歡把聲音控制得很細、很遠……他的新專輯叫《音樂傲骨》,他說自己一直在堅持着這份傲骨,在音樂的問題上,他從不妥協。
李健是一個很純粹的人,他只做自己喜歡的音樂,完全是在按照“內心的召喚”行事。訪談中,他的話不多,但是很精練。網友問他爲什麼新專輯中沒有了手記,他說是因爲寫不出來了,不喜歡寫就不寫;他說他之所以能一路走到今天,還是源自心底的那份“熱愛”……
有的朋友可能會提出質疑:所有的愛好都能當工作幹嗎?凡事無絕對,但只要你能把自己的興趣與當今社會中的行業有機結合起來,不愁找不到屬於你自己的那片天地。
比如有的朋友說,我就喜歡玩網絡遊戲,除此之外對別的都不感興趣,但是這個能當工作來做嗎?回答是當然可以。眼下互聯網公司中最賺錢的產業非網遊莫屬了,如果你癡迷於網遊並有獨到的見解,在史玉柱眼中你就是個難得的人才。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中都設有“用戶體驗中心”這個部門,主要的任務就是研究用戶的需求並改進產品,從而使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如果你是資深的玩家,你肯定明白這羣用戶的需求;如果你加入網遊公司,一邊玩遊戲,一邊提意見,一邊拿高薪,豈不樂哉?
還有的朋友看起來像擡槓,他說自己就喜歡睡覺,這個也能當工作嗎?答案是當然可以。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酒店試睡員”這種職業,它不僅是一份非常舒服的工作,而且據說最高月薪可以拿到萬元以上,其基本工作就是到各地的酒店輪流住宿,然後撰寫住店評論。“酒店試睡員”要求應聘者具有敏銳觀察力與感受力,熱愛旅遊,樂於分享所見所聞。這種職業最早在國外出現,不過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很多旅遊網站已經開始試水這種業務。
就連這種最簡單的“玩”與“睡”都可以成爲工作,只要你喜歡你就可以做,但玩也要玩出水平,睡也要睡出感悟。關鍵是你怎樣做得比別人好呢?如果你不喜歡、不癡迷、不專業,那恐怕這種美差就與你無緣了。
問題到了這裏似乎簡單了,喜歡什麼就做什麼,怎麼還有那麼多人迷茫呢?事實上,就是偏偏有很多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


這是爲什麼呢?
2009年,小瀋陽火得一塌糊塗。一時間,他的口頭禪“這是爲什麼呢”成了很多人模仿的經典句式。在娛樂至上的年代,這句頗具哲理意味的反思看起來也不那麼嚴肅了。我們這次面對的問題似乎也讓人哭笑不得:爲什麼這麼多人會感到迷茫呢?爲什麼許多人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了呢?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爲什麼呢?
當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宏大的命題時,也許會覺得無從下手,那麼不妨先回顧一下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曆程,看看是否能從中發現什麼——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能找到一份餓不死人的工作;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不到結婚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汽車娶不了媳婦……
上面這段關於80後的描述,在網上廣爲流傳,甚至一度一天當中,會有多個朋友通過聊天工具發送這段話。毫無疑問,它寫出了80後的心聲——“這世界變化太快,而我們什麼都沒趕在點兒上。”
我是80年2月出生的,可說是80後的老大哥了。看了網友的總結,我深深地感到我們這一代人正承受着時代的劇變——我們這一代人,是伴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出生的,改革帶來的變遷都無一例外地作用到我們身上。
然而,與巨大的社會變革相矛盾的是,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甚至可以說沒有做任何準備。我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基本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高考書”,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制度下,我們所有的時間,都撲在了學習上。即便高中的政治課中提到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更多的時候,我們根本意識到這場變革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我們只知道背背概念,知道每道問答題需要回答幾個得分點。
當我們進入大學的時候,突然覺得一下子自由了。遠離了父母的管束,沒有了升學的壓力,4年後的就業更彷彿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於是大多數人在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中放縱了自我;於是我們看到大批大批的學生在網吧中包夜,成雙結對的俊男靚女出入校園。當然,我們也能看到圖書館門前的長隊,只是這種情況更多的時候發生在期末考試前的突擊時刻……
總而言之,在我們真正走出校園之前,我們對這個社會是知之甚少的,即便我們蜻蜓點水地參加了幾項社會實踐,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各行各業的工作究竟如何開展、其中的從業者需要什麼技能、他們的工作狀態如何、他們面臨哪些壓力與痛苦等問題都幾乎一無所知。
於是,在我們走出校園的那一剎那,就好像黑暗的屋子突然打開了窗,耀眼的陽光射進來,一下子什麼都看不見了!
認識自己,瞭解社會,找到自己與社會的最佳結合點,這是每一代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但輪到我們80後這一代的時候,社會變得太快,相對來說,給我們留下的自我認知時間被大大壓縮,這個過程也就顯得特別漫長與痛苦。
80後的父輩們的青春是可以被“安排”的,而我們連“被安排”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只能自己在謀生中不斷探索。另一方面,80後又是自我意識逐漸清晰的一代,年輕人內心中渴望獨立與被承認的衝動隨着歐美主流文化的擴張逐漸被喚醒、強化。
我們小的時候有了流行歌曲,我們漸漸懂得美了,漸漸知道了酷的感覺——雖然那時候還沒有這個詞。小虎隊,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偶像派”;BEYOND、鄭智化讓我們心潮澎湃;“四大天王”可以讓小女生們整個演唱會都在尖叫;王菲的個性與叛逆更是讓很多人如癡如醉……
流行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文化的流行更能潛移默化人們的心智。我們都覺得自己是與衆不同的,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我們相信自己就是英雄。但,我們這種自信卻有那麼一點兒盲目。當我們步入社會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陌生的現實”與“盲目的自我”的強烈碰撞。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接踵而至,於是我們愈發感覺到“陌生的現實”如鐵一般堅硬,而“盲目的自我”卻被碰得頭破血流,愈來愈困惑,愈來愈找不到方向。
或許,這就是我們迷茫的原因,這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的原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可能還有些措手不及,因爲我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
人生軌跡曲線(7月2日更新)
很多朋友在網上看到我的連載之後都感慨,“要是早幾年看到就好了”,“畢業前看到就好了”……是啊,我當初畢業的時候也沒人和我說這些,如果我在那個時候就知道了,也會少走很多彎路。
認識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我們降生的那天起,我們就在逐漸認識自己與環境。但是很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他們對自己與社會深入認知的機會,已被應試教育制度剝奪了。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幅圖:

下載 (18.25 KB)
2010-7-2 10:52
從這幅曲線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人一生中取得的成就軌跡好似一條拋物線,職業規劃專家一般把人生分爲如下幾個階段:成長期(0~14歲)、探索期(15~24歲)、建立期(25~44歲)、維持期(45~64歲)與下降期(65歲以後)。通常來講人們事業的高峯出現在40~50歲,之後會逐步進入下降階段。
圖中有A與B兩條曲線,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兩人同樣是在44歲時達到了事業的頂峯,但是B2的位置要遠遠高於A2,也就是說B的成就要遠遠高於A。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拋開兩人背景、機遇、性格、智商、學歷等具體的因素,僅僅曲線的走勢中可以發現,B從出生之後的人生加速度就一直要高於A,特別是在25歲的探索期結束後,B1的位置就已經遠遠高於A1了,可以這麼簡單地理解——B在成長與探索階段所做的嘗試,對自己與社會的認知要遠遠高於A,所以他在今後的事業中,取得的成就也就“順勢”要遠遠高於A。
我們都知道,人生的軌跡不會像數學圖形這麼簡單。人的一生充滿了變數,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但是,這幅圖至少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越早認識自己、越早了解社會,在青年時期嘗試得越多,我們今後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也很簡單,因爲相同年紀下,你比別人節省了時間但卻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對照着這幅圖反思一下我們自己的人生軌跡,不免會覺得有些慚愧。大多數80後都有着幸福的童年,在這個階段,我們都在天真無邪地玩耍。我們很少有主動認識自我的意識,我們的家長也大都沒有現代的教育意識去引導我們。而在14~25歲的探索期中,初中與高中被學習佔據了大部分時間,這期間基本與社會是隔絕的,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真的想要什麼了;而上了大學之後,就像前文所說,大部分人在遊戲與戀愛,這短暫的自由時間似乎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我們就畢業了。
於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本應該在探索期完成的任務,不得不被推後到建立期。這就使得25~30歲這一階段的生活顯得特別“擰巴”,大多數人的迷茫也就根源於此。
當我請職業規劃師給在校的大學生提一點兒建議的時候,那位規劃師毫不猶豫地說:“在大一的時候認識20個師兄師姐,這樣,你可以瞭解他們的工作狀態,可以從他們那裏完成自己的職業興趣探索,從而儘早判斷你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你是誰,你想要什麼?
看到這裏,很多朋友都會思考這個問題——我是誰,我想要什麼?這看起來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但是它卻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麼無論我們今後做什麼工作,賺多少錢,恐怕我們都不會開心。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了,問題是怎麼認識自己呢?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辦法呢?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嘗試。只有你親身經歷的東西,你纔會印象深刻,你才知道你自己是否喜歡它,你才知道你是要堅持,還是要放棄。所以,當你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如果你還是一名大學生,想畢業之後馬上參加工作,那麼我建議你早點去實習,然後把你在不同地方實習的經歷、感悟記錄下來,最後你會發現你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這樣,在你畢業之後的職業選擇方面,可能會少走很多彎路。
如果當你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你已經參加工作了,但是你還不清楚自己將來要朝哪個方向發展,相比於大學生,你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嘗試了,最好通過一些方法來幫助你傾聽自己“內心的召喚”。這些方法可能多種多樣,當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也經歷過無數次的內心折磨與探索,我把自己的經驗稱之爲“憶畫問畫”,它是四個方法的首字連接而成的。
憶童年
弗洛伊德認爲,人格結構分爲“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其實,每個人的本我早在我們的孩提時代就已經展現出來了。回想一下你自己童年的生活,也許你會發現自己身上被掩藏了的特質。
我周圍的同學已經陸續生了寶寶,朋友家一個女寶寶叫小溪,還不到一歲,但是她已經有自我意識了。當媽媽問“小溪是誰啊”,她就會慢慢地舉起左手。剛開始我們還不相信小傢伙是在對媽媽的提問作出迴應,於是媽媽又問“小溪是怎麼哭的”,小傢伙嘴一咧,發出很尖銳的一聲“咿”;媽媽又問“小溪是怎麼笑的啊”,小傢伙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媽媽又問“誰是饞貓啊”,小傢伙模模糊糊地吐出兩個字:“媽媽。”……
怎麼樣,很神奇吧?後來我發現,很多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們的脾氣就已經漸漸形成了。有的孩子特別小氣,有的孩子特別大方,有的孩子很害羞,有的孩子天生就很開朗,有的孩子天生對聲音敏感,有的孩子天生對色彩敏感,其實這些小時候展現出來的特質,就是我們基因獨特的地方,遺憾的是我們所處的`年代,很少能因材施教。
當我們採用“憶童年”的辦法檢視自己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團隊角色”這個視角開始。我們小時候都看過《西遊記》,其實唐僧師徒四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團隊:唐僧——領導者——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孫悟空——專家——業務精湛,能力超強;豬八戒——協調者——團隊潤滑劑,有矛盾都靠他協調;沙僧——勞動者——埋頭苦幹,任勞任怨。(這四個人的角色)在今天的商業社會中,在任何一個公司裏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可以按照這個邏輯想想自己小時候,在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都承擔了什麼角色。如果你走到哪裏都是孩子王,那麼你無疑具備做“領導者”的潛質。我在MSN《職場人生》中與一位做風險投資的朋友討論創業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時,他說他發現很多創業者小時候都是孩子王,因爲他們天生地具有一種將人“籠”在自己身邊的能力,而這正是長大以後創業過程中建立團隊所需的關鍵素質。
如果你不是孩子王,但是大家一起玩兒的時候,你總能想出新點子,或者你的手藝總比別人好,比如你做的泥人特別像,你做的風箏飛得最高,那麼,你似乎在某一領域具備專長,將來適合在某一領域中成爲專家。
如果你小時候特別活潑,總能逗其他孩子笑,小朋友都願意和你玩兒,但是與孩子王相比,你似乎缺少點什麼,在關鍵的時候你不像孩子王那樣有主見,但是隻要有你,孩子羣中就充滿了樂趣,你在哪裏都顯得特別合羣,那麼似乎你適合做一個協調者。
如果你小時候比較普通,沒有什麼特點,小朋友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一般說來,這類人的個性不是很強,對別人與自己的要求都不多,知足常樂,長大之後他至少能做一個任勞任怨的“勞動者”。
其實,以上的辦法只是一個簡單的劃分。人性是複雜的,甚至在某個階段我們會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童年時,我們在與小夥伴玩耍時形成的“無意識團隊角色”,往往能說明我們在與其他人“相互作用”時更傾向於承擔的一種團隊角色,而這種“天性”也往往會在我們走入社會後體現出來。
如果你覺得僅僅依靠童年的表現來判斷不夠準確,那麼你可以把這個思考繼續下去。回想一下你在同學中的角色,你在學生社團中的角色,以及你在實習時在同齡人中承擔的角色,看看這一系列的角色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這種角色是基本一致的,那麼這種判斷就是基本準確的,很可能你在正式工作中,也會不自覺地就承擔了這個角色。
畫座標(7月6日更新)
通過“憶童年”的方法,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性格傾向有一個基本判斷,但是如果你想在自己的性格與從事的工作之間找到聯繫,並且希望它能夠更科學一點兒的話,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畫座標”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知道ACT(American College Test),通俗地講,它相當於美國的高考。在出國熱高溫不退的今天,很多中國孩子也正絞盡腦汁地研究這項考試,希望能借此進入美國名校的大門。我們這裏且不談這項考試,其實ACT也是一個組織的名字,它不光運營着“美國高考”,還在教育與員工發展領域提供廣泛的評估、調研、信息與培訓等服務。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方法,ACT把它稱之爲“World-of-Work-Map”(職業地圖),這個地圖把工作分爲12大類,26個組,涵蓋了美國所有的工作。這份職業地圖從研究工作的任務入手,顯示了不同工作之間的關係。
其實,沒有必要把職業地圖介紹得那麼複雜,我們只需抽象出它的精髓,並且我們要用它來重點說明你的喜好、傾向與工作的關係,希望能通過它幫助你選出自己喜歡的工作。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座標應該怎麼畫。

它的橫座標一端是人,一端是物,表示你的工作對象是人還是物;縱座標一端是數據,一端是觀念,表示你工作的對象是數據還是觀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用你喜歡與人或者物打交道,還是喜歡與數據或觀念打交道來區分不同的工作。
讓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幾個概念:“數據”指的是事實、數字、文檔或者工作流程;“觀念”指的是知識、洞察力、理論、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或者一種做事的新方法等;“人”指的是與人打交道的方方面面,比如關心別人、服務、領導力、銷售等;“物”指的是機器、工具、原料等。
我們把每一個座標軸都分成了三個級別,分別是一般、喜歡與熱愛,從原點開始沿着箭頭方向,喜愛的程度逐級遞增。請在圖上標出你最喜歡的一個點,如果你確信除此之外其他座標軸上的點對你毫無吸引力,那麼意味着你是一個十分純粹的人,這個點所在的座標軸就代表你的職業興趣。如果你標註的不止是一個點,那麼請把你標註的所有點連接起來,兩點連線會與座標軸構成一個三角形,而適合你的職業就在那個面積最大的三角形之中。
接下來讓我們逐一體會一下,有人很喜歡與數據打交道,這種人通常邏輯思維很強,他們通常喜歡用數字說話,或者喜歡計算機程序,或者喜歡處理文檔,典型的對應工作就是財務、會計、審計、出納或電腦程序員等。
有些人很喜歡觀念上的東西,而對數字非常討厭,這種人常常具有藝術氣質,他們喜歡找到新的表達方式,或者新的做事情的方法,典型的對應工作是服裝設計師、攝影師、廣告創意等。
還有些人天生喜歡與人打交道,他們喜歡關心別人,或者喜歡給其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喜歡與人聊天、喜歡交朋友、喜歡賣東西給別人。對他們來說,世界上沒有陌生人,只要給他們5分鐘,他們足可以和任何人談笑風生。這些人天生適合做銷售,或者做社區工作者、大型活動的組織者或志願者等。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站在人羣中他們會覺得不知所措,會覺得很不舒服,他們也不喜歡枯燥的數據,討厭看不見、摸不着的觀念或者流程,但是喜歡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們更喜歡操作機器、研究原料,他們喜歡小動物或者植物,這些人當然適合做建築師或者流水線上的生產者等。
當然,沒有人會是那麼絕對,我們更多的時候會在其中的兩者之間,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人在做這個測試時,會畫出幾個三角形的原因。但是通常來說處於“人與數據”之間的適合做管理;處於“人與觀念”之間的適合做藝術;處於“數據與物”之間的適合做技術;處於“觀念與物”之間的適合做科研,看一下你自己那個最大的三角形,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嗎?
如果你畫了半天,發現自己非但沒有連成三角形,即便是一個點也沒選定,那麼說明你很可能落在了原點上,這種人很少,但可能也會存在,這說明你的喜好傾向性不強,但也說明了你驚人的包容能力。這種情況你就不用爲選擇職業發愁了,先找份工作幹吧,只要你能堅持下去,啥都能做好!問心聲

有個成語叫“捫心自問”,說的就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這是一次心靈探索之旅,方法很簡單。很多時候我們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是因爲我們對自己的研究不夠深入,而發問是最好的反思辦法。如果你的問題能夠層層深入,像剝筍一樣直指內心,那你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如果想用這個辦法找到自己未來的事業,那你不光要問自己喜歡什麼,還要問自己能做什麼,能做好什麼。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遊戲,如果你看到這裏,不妨拿起筆,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

1.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特別渴望去做的?如果這是你的工作,即使沒有任何工資報酬,你也願意去做嗎?

2.有沒有什麼事情是讓你特別滿足的?回想一下你做這件事情時的情景,讓畫面就像電影一樣在眼前浮現,體會一下究竟是什麼讓你產生了滿足感?

3.這種滿足感,你可以從工作中獲得嗎?可以從哪些工作中獲得?這些工作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哪一種是目前最可行的?

4.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生來就比一般人做得好的?你可以毫不費力地就比你的絕大部分朋友做得好?

5.你周圍的人都是怎麼評價你的?特別是你的親人、朋友、同事,他們眼中你最突出的地方是什麼呢?

6.回顧一下過去,想想你做過的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麼?你當時遇到了哪些困難?你是如何解決的?其中哪種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7.這種能力與你天生的優勢、熟人眼中的優點是否一致?這種能力可以應用到工作中嗎?有哪些工作需要這種能力?其中你最喜歡哪種?目前哪種最可行?

8.幻想一下你退休時的樣子,理想狀態下,你希望自己退休後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希望自己在什麼工作上退休?

9.設想一下3年後的你是什麼樣子?你離自己退休時的目標近了多少?

10.爲了那個終極理想,你今年能做什麼?近三個月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今天可以做點什麼?

其實,我們這10個問題可以大體分爲三類,第一類是要探尋你喜歡什麼,你做什麼事情會有成就感與滿足感,找到這種滿足感,你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開關,只要一打開你就會自己啓動,停不下來。

第二類問題是在探尋你的特長,我們希望你能發現你的核心優勢,這個東西有時是天生的,就像姚明的身高、小瀋陽的嗓子,當然也有後天學習來的,但是它足以使你的水平大大超越常人,這些也能成爲你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三類是探尋你的終極夢想,你最終要成爲什麼人,你的理想狀態是什麼,這其中就隱含了你對自己的期待。

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出來,看看是否能找到交集,最好能找到你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這樣,你以後工作起來不但會感到得心應手,還會讓你樂此不疲。當然,最重要的是採取行動,當你明確了目標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動起來!

畫夢想

最後一種我把它稱爲“畫夢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最渴望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只是有一種朦朧的感覺,並且這種感覺一直支配着我們整天忙忙碌碌。

我小的時候背誦了很多課本之外的唐詩宋詞,我現在還能回想起我爲什麼會去背誦老師沒有要求的東西,因爲那時我的腦海裏只有一個畫面,那就是在全班的課堂上,同學們都坐在臺下,聽我一個人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地背誦……

僅僅是這個模糊的畫面,讓我的虛榮心膨脹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因此也背誦了不少古文名篇。後來,這個小夢想終於實現了。當它到來的時候,我發現它與我夢想中的那個畫面是那麼不相符,現實中的班級沒有夢想中的那個大,同學也沒有那麼多,他們的眼神中也沒有那麼多豔羨;而站在講臺上的我,也根本不是在慷慨激昂地背誦古詩,而是在班會上論證老師的題目:“知識就是力量”。我現在還能記得,結尾的時候,我引用了唯一類似名言的東西,說了一句——如果我們沒有知識,就可能鬧出“五毛錢倆,一塊錢不賣”的笑話。

一個朦朧的畫面,一點小小的虛榮,支配了我差不多整整一個學期的時光。而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反差之大,簡直讓我無法接受。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們應該仔細想一想我們要的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滿足的究竟是什麼。我們都聽說過參禪,就是在安靜的禪房中打坐,潛心體悟佛法的真諦。其實我們也可以效仿這種方式,找一間安靜的屋子,讓自己心平氣和,然後慢慢閉上眼睛,幻想自己最理想的工作狀態……

你能想到什麼呢?可能每個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但一定要注意,只想你最想要的生活狀態。可能剛開始的時候,夢想中的世界是黑白的,或是悄無聲息的,但是隻要你多次重複這個練習,你就會發現那個夢想中的世界在一步步地清晰起來,清晰得就像是一幅畫,或者如同電影一般。當然,如果你有心情和能力,也可以把這些場面畫下來。

我把這個辦法稱之爲“畫夢想”,簡而言之,就是使你的夢想形成畫面,越具體越好,越形象越好,越觸手可及、越有真實感越好,這樣你會覺得它越來越不是夢,而是某一天的事實,沒準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就來到了。

這種辦法可以把你的慾望形象地展示出來,讓你真切地感受到你想要的是什麼。但是別急,功課到這裏還沒有結束。當你能夠把自己想要的東西用畫面呈現出來之後,你還要去體會自己實現夢想之後的感受。

有時候,我們頭腦中有一個模糊的、想要的東西的影像,但是我們並沒有仔細體味如果我們真的得到它之後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就會存在偏差。當你追求到夢想中的那個畫面之後,你卻沒有感覺到自己應該有的那種滿足感。

那麼,不妨讓我們最開始的時候就仔細冥想一下這種感受,假設你真的夢想成真之後的感受。在你的腦海裏不斷地演練你已經擁有了你想要的東西的感受,讓你的每一個細胞都沉浸在這種感受之中……

這樣,你不光能明確自己想要什麼,還能體會出你得到之後的感受,當這種感覺深入你的潛意識之後,在現實工作中,你就會很快發現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它會像一臺精密的雷達,時刻指引着你的感覺,保證你不會發生偏差。從哪裏開始很重要!

知道了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之後,就要開始你的事業之旅了,而找工作可能是旅途開始的重要一步。找工作我們都會經歷,但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有人想找個事業,有人想找個飯碗,還有人只想找點事幹打發時間……

眼下經濟不景氣,求職者可能底氣不足。很多人覺得能找個飯碗就該知足了——我不這麼認爲。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會奠定你今後一段時間的基礎,它會塑造你將來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老美有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說你吃什麼,決定了你是什麼。按照邏輯來推測,如果你吃金子,那你就是金子;如果你吃了泥巴,那你就是泥巴!

相同的邏輯套用在工作中就是——“You are what you do”,你做什麼你就是什麼。可能有朋友開始會不理解,但是隨着你工作日久,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僅決定了你的知識、眼界、收入,它甚至還決定了你生活的圈子,你的社會關係,更甚者還會影響你的情緒、性格、健康等等……

簡言之,第一份工作可能決定了你的人生軌跡!

所以,千萬別因形勢不好,把自己打折賣了!那位說了,你說得倒輕巧,有道是識時務者爲俊傑——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頭?沒錯,我們是要審時度勢,但也不可輕易低下高傲的頭。年輕時代那不羈的心,進了職場恐怕沒有幾個能夠保持,那不如在進去之前“闊”一把。
聽起來挺狂的是嗎?其實一點兒都不,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爲什麼讓大家在找工作前這麼狂?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你千萬別有心理障礙,千萬別自我設限,千萬別以爲自己不行,人家是500強公司,我只是個大專生,能要我嗎?

不自我設限,就是解放思想,就是敢於挑戰一切,就是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氣勢!當你覺得腳下一馬平川的時候,世界都是你的,雖然你不可能所向披靡、無往不利;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能見的機會都是你的,將來老了,也不會後悔。

當然,凡事無絕對,難道我都要餓死了,還得非500強不進嗎?曲徑通幽是可以的,關鍵是你要知道自己心中的“幽”在何處,而你目前選擇的公司是不是合適的“徑”。

比如說,你的最終夢想是當一名律師,那最開始在學校當個法律助教當然無可厚非。你可以在業餘時間完成司法考試,時機成熟的時候再進律師事務所實習,然後當律師。

這種過渡就很自然。沒準由於你在當助教的時候發表了多篇論文,很有見地,剛好又走狗屎運,被國外某著名教授發現,誠邀你赴美主持課題研究,在美期間你又走狗屎運,考取了美國律師資格證,又恰好趕上金融危機,美國公司大量破產,法律人才奇缺,於是你又走狗屎運,去了華爾街主持公司破產案!

怎麼樣?難以置信?一同學老婆,執美國律師資格,赴美歸來,月起薪三萬八千元,友人遂以“三萬八”稱之。

可是如果你迫於生計,委曲求全,接受某個公司前臺助理的offer,那恐怕就離你的“幽”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即便你進去了,餓不着了,可能你也會終日鬱鬱寡歡,最終駢死於槽櫪之間……

一句話,從哪裏開始很重要!找工作前,不要自我設限,該牛時就牛,該謙虛時就謙虛。反正目的只有一個——把自己帶到離夢想最近的地方!第二章(7月9日更新)

引言


我們上文說過,認識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有時候,當你彷彿能清晰地聽到自己內心的召喚時,耳旁卻總有一些雜音在干擾你。比如你已經選好了一個方向,並且邁出了第一步,興高采烈地走進職場,正準備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的時候,卻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他們甚至可以扭曲你的形象,久而久之讓你變成另外一個樣子,就像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寫的那樣,你明明是一個人,卻被異化成了一條蟲子。

本章寫到的一些情緒或者狀態,幾乎是每一個初入職場的朋友都會經歷並感受到的。它們就像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道關口,如果你不能順利通過,那麼,將來你在職場上的發展就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那個心目中的自己可能會離你越來越遠……


拘謹——可能讓你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們先提出一個問題——“你是誰”究竟誰說了算?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很好笑,不過先別急於回答,讓我們先看一個“小帥與小乖”的故事。

有一帥哥,生性開朗,儀表堂堂,屬於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那種。在校期間,粉絲無數,屁股後頭美眉成排。於是帥哥以爲——吾帥,故人愛之。

步入職場,帥哥本想繼續以帥示人,然轉念一想——媽曰:上班,宜早去;打水,莫得瑟。遂夾起小尾巴,乖了。當HR帶着小帥拜碼頭,介紹給各位同事時,小帥處處謹小慎微,唯恐出錯。

秀來秀去,秀到一小姑娘面前,小帥心想:這美眉和我年齡相仿,不必拘束,可以帥一下。剛要開口,沒想到姑娘起身拍拍他的頭說了句:“小鬼,好好幹啊?”我靠——小帥大怒,心說你才比我大幾歲啊。剛要張嘴辯白,小姑娘又來一句:“臉紅啥,害羞啦?我就是這個公司的老闆。”小帥錯愕之際,磕磕絆絆擠出幾個字:“請多多關照。”

秀畢,衆皆曰:乖!於是,公司遂以“小乖”呼之。小帥甚是鬱悶——我明明叫小帥,什麼時候成“小乖”啦!本想辯駁,卻已無力迴天。漸漸地,小帥日日以乖示人,久而久之,世人只知小乖,不知小帥矣。

瞧見沒,小帥活着活着,把自己活成了另外一個人。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很普遍。職場新人,難免放不開,處處謹小慎微。身邊的人看到你是這個樣子,慢慢地以爲你就是這樣。於是你在公司人的心目中就定了型。你再想改變,已經很難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是在作繭自縛,你再想打破這個繭已經很困難了。慢慢地,你按照別人眼中的你生活,於是你就不是你了,你成了繭中的蟲!

沒有人甘於做那條蟲,你總是嘗試突破。漸漸地,你發現你是在用一個人的“氣場”與多數人的“氣場”對抗,雖然你可以取得些許改變,但那也是微不足道的量變。你若真想破繭而出,就必須做出石破天驚的事讓人刮目相看。事實上,這種事概率很小。有這種魄力的人,當初也不會作繭自縛。公司中蔫頭蔫腦,公司外生龍活虎,這種人我見了不少。公司內外,活成了兩個人。

是別人改變了你嗎?肯定有影響。歸根結底怨誰呢?肯定怨你自己。在你入職的那一天,你對這個公司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人,你有機會做一個全新的自己。關鍵是你的第一次亮相以何種面目示人。

試想,如果當初小帥沒有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一樣羞澀,而是以一種“已婚婦女百無禁忌”的姿態示人,估計他在這個公司人眼中就是一個大大咧咧的粗獷漢子;如果小帥談吐儒雅、舉止大方,估計以後他就是一個標準白領。

你是誰——“You are what you show”。我用了很多這種句式,從第一個“你吃啥就是啥”,到你做啥就是啥,到這個“你秀啥就是啥”。想想看,你是誰不光由你自己決定,還由看你的人決定。

這東西就像選美,站在臺上的都說自己美,但到底美不美還取決於評委。你心中的自己與別人眼中的你很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你能過通過自己的表現,讓別人眼中的你接近於你心中的自己,這樣你以後在這個環境中就會活得比較舒服,否則很多誤解都會隨之而來。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並且往往很難改變。在你進入一個新公司的時候,你對這個公司的所有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你有機會做一個全新的自己。如果你對過去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不滿意,那麼這次對你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機會,希望你能把握住。最關鍵的是你第一次如何亮相,千萬不要拘謹,放輕鬆一點兒,展示出你的最佳狀態。


不屑——越不屑,你越是小人物

古語云,殺雞焉用牛刀?然而,當你步入職場之後,你會發現,這裏大多數情況下還真的在用牛刀殺雞。文學博士可能在做校對,計算機碩士可能在錄入數據,大學生可能只是跑腿學舌……

大部分初入職場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你開始做的都是很瑣碎的工作,根本沒有半點技術含量。更恐怖的是,這種工作似乎無窮無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於是很多人漸漸地不平衡了,開始抱怨,這些小事我纔不屑於做呢,這簡直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你是否正在被這個問題困擾呢?我相信這是一個普遍問題,不光中國如此,外國也一樣。不過老外面對這個問題,心態似乎比我們更職業一點。我問過許多老外,得到最多的答案是:“This is my job”(這就是我的工作)。簡單嗎?是的,但這就是答案。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簡單粗暴,那你也必須簡單起來。你不需要耍一套降龍十八掌去推倒一面牆,你只需要按按開關,自動爆破就OK了。感覺不盡興是嗎?但這就是你的工作。
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專業一點——“You are paid to do it”(花錢僱你來就是做這個的)。這句話頗具“契約精神”。老外的想法很簡單——我出錢,你出力,你做的工作要對得起我付的薪水,至於做什麼,你別管,這就是你的工作。

這兩句話肯定不完美,但至少是你調節心態的底線。“這就是你的工作”——你必須接受現實;“花錢僱你就是做這個的”——你必須履行合同。於情於理,你都必須做好你的工作。

事實上,如果我們變得更積極一點,你也許會在瑣碎中發現機會。一個朋友畢業後的工作就是發邀請函,一般人都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是他從中看出了門道。工作中的邀請函往往過於程式化,而且信息往往不全。於是,他製作了一個模板,提供個性服務,讓被邀請者不僅能看到現場的座位圖,還能輕而易舉地的看到自己與會場的距離以及到達會場所需要的時間……現在,他已經開了一家小公司,專門訂製邀請函,生意尚可。

沒錯,這就是你的工作,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瑣碎、多麼微不足道,你都必須接受它,並且做好它;你的夢必須從這裏開始,這是一個過程,誰也逃不掉。區別在於,有些人做了很多年,還是那麼微不足道;而有些人漸漸地發現了其中的奧妙!你會是哪一類呢?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文字看起來像是在講“大道理”,那就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2009年,一位北京交警突然走紅網絡,他的事蹟屢屢見諸報端,他執法的視頻被傳到網上,更有網友拿他與《愛情呼叫轉移Ⅱ》中黃曉明飾演的交警相媲美,甚至他的故事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

他叫孟昆玉,1981年生人,2001年參加工作,農民的兒子。

是什麼讓小孟成爲“最帥交警”呢?不得不承認,小孟的確很帥,戴上墨鏡的感覺與黃曉明絕對有一拼。不過,他身上令百姓交口稱讚的“帥”絕不僅僅來自外表。

你可能說小孟他樂於助人,有網友測算出他在兩分鐘內爲人指路11次;或者說他勇於創新,他發明了“孟昆玉疏導法”,讓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了3個百分點;或者說他甘於奉獻,他曾自制地鐵站周邊出租車停車點示意卡,免費發放給司機……這些肯定都是原因,但最令人震撼的並不是這些。

看過視頻的朋友會發現,小孟在崗上的指揮剛勁有力,動作標準到位,每一個動作在空中都有足夠的定格時間,絕不拖泥帶水。有人計算了一下,小孟平均一班崗要揮手900餘次,如果我們以一週5班崗來粗略計算,8年的時間,小孟共揮手187.2萬次!

想想看,你能做到嗎?每一個小動作都如此,不管有沒有監督,無論颳風下雨,他都能把最基本的指揮動作做到位。路邊的大爺說得好:“小孟每天都是這樣,動作總這麼標準。”

他把小事做到了極致,而且始終如一,8年不變。真正的“帥”是帥在這裏。

你會認真地把小事做好嗎?即便它再簡單、再枯燥,只要它是你的工作,你就把它做到極致?短期內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時間長了就不一定了,你可能會逐漸懷疑事情本身的意義,於是你就鬆懈下來了。

差距就在這裏。

很多朋友問我,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好結果嗎?我說一定會有,就看你能堅持多久。“集腋成裘”的道理大家都懂,一根狐狸腋下的毛是不值錢的,但你積累多了,做成裘皮大衣,那就價值不菲了。

很多朋友已經堅持了很久,積累的狐狸毛也足夠做半件大衣了,但是不耐煩了,不做了;更有甚者,“毛”已經積累全了,就差縫製了,也不做了,於是一陣風吹來,一根毛也沒剩下,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小孟於2001年參加工作,前3年辛辛苦苦地指揮,沒啥成就。可是2004年後,逐漸有了起色,開始受到表彰,以後獲獎逐漸增多,先後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獲嘉獎兩次,2006年被評爲“百姓心中好交警”,2007年被評爲“青年執法標兵”,2008年被評爲“奧運交通安保標兵”和“微笑北京交警之星”,今年又榮獲了首都“五一”勞動獎章。如今,小孟更是成了網絡紅人。
前三年,小孟就是在積累狐狸毛,如今都快開裁縫鋪了。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在前面等着小孟,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他堅持下去,前面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小孟一開始也會抱怨,剛畢業的時候也曾不適應,但是他挺過來了。他逐漸克服了高強度的工作,後來在工作中,他發現自己越是微笑執法,越是幫助市民,工作就越開心。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逐漸地“愛”上了這份工作。

想想看,你越是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工作,你就越是度日如年,你的堅持也就成了“煎熬”,工作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如果你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工作並“快樂”着,日子很快就過去了,有時甚至你還沒有發覺,驀然回首才發現——靠!自己居然也這麼帥!自負——自嘆懷才不遇的人都沒有才
與不屑相伴隨的往往是自負。很多高學歷的畢業生,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到了企業之後往往會比較失落。現實中的工作與自己在象牙塔中期待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於是很多人開始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別說名校的高材生了,普通人也會有這種感慨。2009年,一篇用文言文寫成的辭職信走紅網絡,而且出自一位只有高中學歷的保安之手,通篇400餘字,卻引用典故近20個。如此強烈的反差,被網友譽爲“史上最牛辭職信”。
我們且來看看這封辭職信到底有多牛。作者開篇先作了一個自我介紹——“李雲舟者,蜀中高隱,川北野儒也!”接下來便是感慨自己懷才不遇,“雖有經天緯地之才,而奈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另起一段是作者的自我表揚:“吾之品格精神,如臨風之玉樹,又如當空之明月浩然,怎堪與俗流共舞哉!”最後點出辭職之意:“特向公司主管大人先生們引咎請辭!”
不得不承認作者是頗有些古文功底的,雖然文中有些許錯字,個別典故引用不當,但語文老師給出的總體評價是“瑕不掩瑜”。我們不談其文采,僅從這封辭職信本身分析一下作者的職業態度。
且不說“懷才不遇”與“引咎辭職”自相矛盾,單從行文中便不難看出其“清高與孤傲”。作者不恥與“俗流共舞”,能如此稱呼自己同事的人,恐怕其人際關係也不見得有多好,難怪他自己也說到“屑小共怒”。
背後有何隱情我們不得而知,但僅以現代“團隊精神”的常識來看,作者卻是一個不折不扣“不合羣”的人,其“唯我獨尊”的情緒也是爲現代企業文化所不容的。難怪有網友批評其文中多矯情的堆砌,更有人作文稱其爲“酸文人的狂歡”。
一般來說,懷才不遇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個“人才”,而周遭的林林總總卻阻礙了自己的發揮,於是開始消極厭世,把自己與衆人劃分開來,慨嘆“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於是飄飄然幾欲歸隱了。
其實,越是慨嘆懷才不遇的人,越是不敢面對現實的人。既然你命不好,沒有被伯樂“遇”上,那你爲什麼不主動去找伯樂呢?爲什麼不積極地去爭取,想辦法讓自己“撞”上伯樂呢?
我們都聽到過那句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中國人多,就是不缺人才,你歸隱了,正好給別人騰了位置。
回到這位保安身上,他自以爲交辭職信就“從此踏破樊籠飛綵鳳,頓開鐵鎖走蛟龍。好比那萬里白鷗,馳騁於浩蕩雲海之間,誰復可訓也!”沒想到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有報道稱:“大概兩個月前,李雲舟曾給他(指陳阿明,作者注)打電話說想回來工作。陳阿明分析,可能是小李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纔給他打了電話。”
——如果你覺得世上都容不下你,那就真的是沒地方容你了。
巧的是,當天還有另一則新聞見諸報端,卻與此大相徑庭。
主人公是一位大學生,他剛到廣州的時候,渾身上下只有200元。兩年之後,還是在讀學生的他卻賺了300萬元。這孩子也是80後,比那個保安還小兩歲,來自貴州的一個小縣城,他叫潘文偉。
他的第一桶金來自院服生意。新聞中對他如何做成生意有一段說明——小潘先從學生會的哥們兒那裏弄到參與投標的公司名單,然後冒充顧客挨個打電話瞭解行情,又私下裏向院系說明由自己承攬生意對質量上的保證,再巧妙地用多家公司參與投標,最終拿到訂單。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22歲學生的精明與積極。他沒有口口聲聲說自己有才,而是在積極尋找機會。我在網上又搜索,一下這個大男孩,發現更早的時候他做過家教、賣過信用卡、給人牽線搭橋做過安檢生意、賣過牆磚、開過網吧,現在經營着一家網絡公司。
在這裏,我們彷彿看到了一雙貧困的眼睛對“金錢”的渴望,一個一無所有的少年對“成功”的迫切追求。我相信他遇到過很多挫折,但是他沒有清高地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他就像一隻獵豹一樣,眼睛裏只有獵物,一有機會他就毫不猶豫地撲上去。
網友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出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才,但是一時間還沒有作爲,不妨再給自己一段時間;如果還是沒有機會,那你就去創造機會,就像那個主動出擊的潘文偉,把你的才展示出來。
企業中衡量人才的標準不是你有多高學歷,而是你能做成什麼。網絡上流行過這樣一句話:“所謂人才,就是你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給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這句話值得每個自嘆“懷才不遇”的人反思。
逆反——職場上的慢性毒藥(7月14日更新)
在職場上,有一種東西很要命。它不是劇毒的七步斷腸散讓你立刻斃命,而是一種慢性毒藥,在不知不覺中吞噬了你的前途。它就是——逆反情緒。這種情緒多發生在新員工度過適應期,感覺自己翅膀稍稍硬起來之後。
爲什麼他的任務比我的輕?爲什麼別人都走了非要我加班?你又不是我的上司你憑什麼命令我?即便是上司,你憑什麼對我大嚷大叫?類似問題只要在你腦海中一閃念,那麼你就已經處於“逆反”之中了。想想看,你是否有過類似的想法?“逆反”類似魯迅筆下的“腹誹”,有意見不肯說,卻在肚子中罵。由於沒有直接發作,可能一時半會兒沒人察覺,但時間久了,你就危險了。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想法,那麼我要對你說——Please calm down!請平靜下來!如果你不能平靜,那會怎樣呢?你遲早會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對方,日子久了對方肯定也會感覺到。你可能要問,我又沒有說出來,他怎麼知道呢?雖然你沒有說,但是你的表情、語氣甚至姿態遲早會出賣你。中國有句古話叫“相由心生”,你的情緒肯定會寫在你的臉上。人與人之間的“氣場”很微妙,如果你這頭不熱乎,對方一定能感覺到。
如果對方是你的同事,他可能會想:“這小子怎麼這麼不配合啊,不好處,以後有事不找他了!”如果對方是你的客戶,他可能會想:“怎麼我給你錢,你還這麼大架子,會不會做生意啊?”如果對方是你的上司,他可能會想:“這小子怎麼總是拗拗的?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啊?”……
只要有一方有這種想法,恐怕你在職場上的日子就不會好過。如果有一天,機緣巧合,三方意見合而爲一,那你小子的命運就定了——收拾收拾,捲鋪蓋走人吧!
我們都年輕過,都叛逆過,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們很喜歡“桀驁不馴”這四個字,並且認爲這樣很酷;我們曾經認爲棱角分明是個性的體現;甚至我們還總感覺“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如果你把這種心態帶到工作中來,那就證明你還沒有成熟。事情總是要做的,“逆反心理”讓你在情緒上“牴觸”自己要做的事,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嗎?
可是有些人就是繞不過這個彎兒,他們或者覺得事情不公平,心理不平衡;或者覺得某人讓他很不爽;或者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大白癡……於是,即便你非要我做這件事,我也要梗着脖子,讓你知道我很不滿意!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願意與他人配合的人,在職場上的路會越走越寬;凡是逆反心理極強,喜歡與人作對的人,他們的路會越走越窄。因爲你不喜歡別人,別人也不喜歡你;你疏遠別人,別人也疏遠你;在你穿上“逆反”的外衣保護自己時,你自己也正在逐漸地邊緣化……
突然想起網絡上的一句名言,雖然不雅,但是很貼切——“你覺得別人牛B,他不一定覺得你牛B,但你要覺得別人傻B,在他眼裏你也是一傻B,所以我認爲牛B像單戀,傻B則是兩情相悅。”
如果你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功,那麼,敞開心扉吧!真誠地與人溝通,認真地做事,真心地祝福你周圍的人取得成績。當你的力與團隊使向同一個方向時,你纔會覺得如魚得水。
爲了成功,請遠離“毒品”!
委屈——職場上沒有眼淚當我在MSN辦公室社區中發表關於“逆反情緒”這個帖子的時候,很多網友回帖討論。他們的觀點大體可以分爲兩派——一部分認識到了“逆反情緒”的危害,表示欣然接受,慶幸自己沒有誤入深淵;另一部分表示會壓制,但又擔心自己會很委屈、很壓抑……
爲什麼會覺得委屈呢?因爲你有意見、有情緒,卻不敢發作出來,覺得心理“堵”得慌。如果你是個美眉,你可能會一個人簌簌落淚;如果你是個大老爺們兒,你可能會一個人喝悶酒,吞雲吐霧,甚至拿腦袋咣咣地撞牆……
有必要嗎?日子總是要過的,工作總是要做的,委屈、抱怨除了摧殘自己,沒有半點用處,牆拿腦袋也是撞不壞的。
你大可不必活得這麼痛苦,相反,工作本身是要“快樂起來的”。想想看,一天工作8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工作就是你生活的全部。如果你不能快樂地工作,每天一上班就像被煎熬一樣,那麼你的生活也就充滿了痛苦……
不抱怨、消除逆反情緒,並不是說讓你壓抑自己,而是讓你轉變一下看問題的視角,從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成爲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一臉哭喪相的“怨婦”。
眼下經濟危機剛過,各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上司非但沒給你加薪,還給你的銷售任務加了100萬。你會怎麼想?“幹嘛啊,還讓不讓人活了?本來就危機了,還給加碼?加碼就不說了,工資也不漲?”
於是你開始抱怨、怠工、辭職、找工作、失業……找到了,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這裏的任務比原來還重,於是大罵MD還讓不讓人活了?剛好經理進來聽到了,被炒,失業,再找,找不到,吐血而亡……
還能怎麼想呢?
“經濟危機了,我還沒被開,真幸運;我的銷售任務還多了100萬,上司更依賴我了,更不能開我了!噢耶!”——有點阿Q是嗎?但這種心態絕對比上一種強,至少你很快樂。
如果你的眼光再高一點兒,或許還可以發現——你的上司也很難,他上司的業務組如果不能逆市飄紅,他以及他所在的業務組就有可能下馬,到時候你們整個團隊都要走人。
你還可能發現,上司給你加了100萬的量是因爲他要賭一把,他覺得你小子是個可造之才,於是他把寶押在了你的身上……
如果你知道了這些你會怎麼想?或許是這樣——噢,原來上司很看重我,給我加100萬,我是臨危受命,我一定要想辦法完成,不辱使命;公司現在有難處,不給我漲工資也很正常,但只要我做好了,來日一定會有回報……
於是你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天哼着小調去上班,無人揚鞭自奮蹄;跑啊跑啊,發現100萬看起來挺嚇人,其實咬咬牙也挺過來了;於是你一鼓作氣,四蹄撒開,一路衝出個500萬。最後搞得上司都不好意思了,後面的話自己想吧……
兩種想法,兩種態度,兩種行爲,兩種結果,兩種命運。
職場上就是這樣,你我都承受着很多壓力,誰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委屈,但是事情總是要做的。逆反、抱怨非但於事無補,還會讓你的世界變得很灰暗。
換個視角看問題,接受一切挑戰,接受一切所謂的不公,接受任何壓力,並且始終快樂地工作。時間久了你會發現,當初的困難都不算什麼,每一次磨難都是一次難得的歷練;每一個堡壘的攻克,都是一次自我的突破,而你就在這一次次的突破中,變得無比強大!
經歷是一種磨鍊,苦難是一種財富,停止抱怨,忘記委屈,上路吧……
狐疑——註定與成大事者無緣(7月19日更新)
相信很多朋友在入職的時候都玩過這個遊戲:你站在高臺上,背向你的同事,然後倒下,倒在你同事的手臂中。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讓你相信自己的同事,相信他們是你的依靠。事實上,很多人不敢玩這個遊戲,除了一部分人恐高之外,更多的是他們不相信自己背後的那些手可以接住自己。
老美有句話叫“Watch your back”,直譯就是“看好你的後背”,引申一下是“小心、當心”的意思。可能在老美的眼裏,後背是最容易遭暗算的地方——因爲你看不到它。我們在外國大片裏多次看到如下情景——你與幾個隊友陷入重圍,於是你們幾個面朝外圍成一圈,且戰且退。這時候你必須相信自己的隊友,相信他們能照看好你的後背。如果你不放心背後的戰友,只要你稍微一回頭,你就可能被幹掉,接下來就是背對着你的人。
戰時的團隊是現實生活的典範。工作中,你能放心自己的後背嗎?
很多人可能說,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工作中的競爭關係,讓同事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既要團隊合作,又要小心提防。雖然入職遊戲做過了,Team work(團隊協作)的觀念也接受了,但還是有那麼點不放心……
你放心嗎?
如果你不放心,那麼你至少要做一個可以讓別人放心的人。簡單地說,同事很相信你,倒下來了,你別暗中使壞。你一鬆手,那哥們兒很坦然地掛了。到時候,估計你也笑不出來。
如果你還有猶豫,那就稍微左右窺視一下,看看是否安全。不過千萬別擅離職守,因爲你的視線一跑偏,估計這一輩子就過去了,你背後的哥們兒也在劫難逃。就像在戰場上,誰知道子彈會從哪個方向飛來啊?
當你窺視別人的時候,可能別人在也窺視你。即便不是你的隊友,也可能是你的上司。冥冥中總會有雙眼睛注視着你的一切。如果你覺得身邊的人不可託付,那麼反過來他們也會覺得你不可託付。還是戰場的例子,你和你背對背的兄弟都不放心自己的身後,你們誰都忍不住要回頭看看,甚至某個時候還鬼使神差地覺得背後有飛來的子彈……很可能在某一剎那,你們兩個轉過身來,同時開**,於是你們都掛了,死在自己人手裏。
如果你很坦然地放心你的背後,那麼恭喜你,你遲早會是做上司的料。你之所以能放心你的背後,要麼是因爲你心胸坦蕩,要麼是因爲你背後有一羣值得託付的人。不論哪一條,你做人都很成功,前途無量。
上課老師點名,你缺席有人給你答“到”嗎?下雨了,你家沒人,有人給你收衣服嗎?你的任務沒完成,有富裕的兄弟分你點嗎?你出差了,辦公室裏有人搞“政變”嗎?
家業大了,最怕後院起火。你能放心出來溜達,證明你不簡單。
嫉妒——讓你越來越孤獨覺得不快樂,是因爲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是2009年年度經典MSN簽名中的一條。這種心態在職場上也很普遍。人通常都或多或少喜歡攀比,這無可厚非,但如果見到比你好的,你就難受,甚至嫉妒,那就很可怕了。不信,我們看看下面這則小故事。

鉛筆與橡皮的老闆叫小強,他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完成老師留給小強的作業。很長一段時間,鉛筆與橡皮兢兢業業,通力合作,小強甚是欣慰。

小強天性聰穎,作業工整,屢被老師表揚。近日打算犒勞一下鉛筆與橡皮,爲其更換辦公室——鉛筆盒。鉛筆與橡皮聞之,彼此嫉妒又彼此不服,都想爭取個單間,於是紛紛向小強邀功。

鉛筆說:“我功勞大,沒有我你怎麼寫作業?”橡皮說:“我功勞大,沒有我你錯了也改不了,老師就不能給你評‘優’。”
鉛筆與橡皮爭得臉紅脖子粗,誰也不服誰。於是哥兒倆約好,夜裏趁小強熟睡之際單挑。是夜,小強寫完作業入睡。二更天過後,鉛筆、橡皮悄悄起牀,準備一分高下。

鉛筆在小強的作業本上奮筆疾書,橡皮也不示弱,唰唰唰,有字必擦。雙方你來我往,刀光劍影,不分高下。眼見天已放亮,兩位不敢戀戰,相約明晚再戰。

次日,小強大怒,將鉛筆、橡皮丟進垃圾筐。鉛筆、橡皮不解,大呼請老闆明示!小強不語,拿出一面鏡子,鉛筆、橡皮這才恍然大悟——昔日的鉛筆與橡皮,如今成了鉛筆頭與橡皮球。


鉛筆與橡皮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的時候,雙方的利益都是最大化的。這個時候分工明確,老闆誰都離不開,前途一片光明;當其勾心鬥角、互不相讓的時候,雙方都在內耗中被削弱,最終都被拋棄。

“Team Work ”這個詞如今已被大多數人接受,一般情況下大家是願意配合的。但總有特殊情況,比如說,總有個別人容忍不了別人比自己優秀。當身邊的同事超過自己的時候,就會心裏彆扭,嫉妒的心理就像一個小爪子,抓得你心裏難受,甚至暗中給人下絆子。

你可能笑這個故事太幼稚了,實際情況不會如此。當然,你可能沒有被發現,你也沒有被老闆扔進垃圾桶。但是,你的所作所爲,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你越是嫉妒別人,你的心理就越扭曲,你就越難以融入團隊,久而久之,你和這個團隊就疏遠了。當有一天你需要別人喝彩時,可能觀衆也不會很多。自絕於人民者,終將被人民拋棄。

願意配合別人,真誠地讚美別人,真心地希望周圍的人成功,這是一種職業心態。你的客戶成功了,你的合作伙伴成功了,你的上司成功了,你的下屬成功了,你自然也就成功了。水漲船高,道理很簡單。

心底無私天地寬——拋下嫉妒,否則你會越來越孤獨。


自棄——唯一能傷到自尊的東西在MSN辦公室社區中,有位朋友給我留言:“是不是一個人在沒有獨立、沒有能力之前或者沒有成事之前就不應該太在乎自己的自尊,甚至該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呢?”

我們且不急於回答這個問題,先想想:職場上什麼事情最傷自尊呢?在一般人看來可能莫過於當衆被上司罵了,尤其是當上司大發雷霆,劈頭蓋臉罵得你狗血噴頭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反應呢?我隨便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得出答案如下:“見怪不怪,當他放屁!”“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老子不爽,直接滾人!”“回罵過去,那還用說?”

這些語言很是有力度,聽起來也很解氣,是不是這樣就捍衛了自尊呢?這種聽起來很“血性”的做法在職場上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結果就是——你捲鋪蓋走人,上司留下。

我一再強調不要把“事情”與“情緒”混淆起來,做事的職業態度是對事不對人,不帶情緒看問題。你可能說,那爲什麼上司還罵人呢?上司罵人是他的不對,他已經把情緒摻入事情中了,這個時候你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上司發飆,你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以前參加過一個培訓,培訓師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公司開會,上司大怒,拍桌子瞪眼睛,從地上罵到桌子上,直罵得上司大汗淋漓、口乾舌燥;下屬們一邊點頭稱是,一邊端茶送水遞毛巾,請上司繼續罵。常人不解,問下屬焉能如此找罵。下屬說:“上司太可憐了,他瘋了。”

想像一下,如果這羣人在一個密閉的玻璃會議室中,你在室外觀察,聽不到他們說什麼,只能看到一個傢伙臉紅脖子粗的,時而上躥下跳,時而拍桌子摔東西,你是否也會覺得他“瘋了”呢?很有可能,因爲他的舉動太反常了,看起來像個潑猴。但是如果你置身室內,是當時被罵的對象,你還能這般平靜嗎?

始終以平和的心態看問題,這是要靠修爲的。你經歷的事情越多,你就體會得越深刻。當那個上司發泄之後,誰的自尊受到了傷害?是那個始終彬彬有禮的下屬嗎?其實是那個上司,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會感到羞愧,因爲他在衆人面前失態了。

那個體諒上司“瘋了”的員工是修煉到一定層次了。我們都有失態的時候,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給別人機會,讓他去“瘋”一把。他已經失去理智了,這個時候你是在包容你的上司。

很多人覺得自尊是別人與自己之間的事,當我受到挑戰的時候,就要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自尊。其實自尊是你與自己的事——我們單從字面上看——自尊即自己尊敬自己,這與別人無關。

當你感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衝擊”時,要心平氣和地對待。這時候維護自尊並非體現在你的“反抗”有多激烈上,而是體現在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排除干擾,讓爭議迴歸事實本身,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在職場上,請“Be calm and be a gentleman”(保持冷靜,做一名紳士)。

自尊,始於知恥。有了羞恥心你會節制自己的行爲,做錯了事情會感到慚愧,辜負了別人會感到內疚,落伍了會奮發上進。這一切,都是你對自己的要求,目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除非你自己做錯了,沒有什麼能讓你的內心感到羞恥。

下面的這個故事很有寓意——

有一個畫家,想創作一幅作品《魔鬼與天使》,在大街上找到了一個非常天真浪漫的小孩兒,做天使的模特,卻苦於找不到魔鬼的模特。整整40年過去了,都沒能實現。有一天,畫家在大街行走,發現一個沿街行乞的乞丐,表情貪婪、齷齪,他大喜:這不正是魔鬼嗎?畫家走過去付錢給乞丐,要他做模特。在畫室裏,乞丐大哭。原來,掛在牆上的天使畫像,就是40年前的他,因爲40年沒有努力,導致落魄爲乞丐。

40年前做天使的那個模特,40年後成了魔鬼。是誰毀了他的尊嚴?是那些打過他、罵過他的人嗎?絕對不是。事實上,是他自己,如果他不甘墮落,沒有人能把他從天使變成魔鬼。

尊嚴大都不是在戰鬥中捍衛的,而是需要在成長中堅持的。堅持什麼?就是要堅持做最好的自己,不論你遇到什麼干擾,都要保持冷靜,矢志不渝。世界上唯一能傷到自尊的東西就是自棄。

韓信當年爲何甘受胯下之辱?因爲他知道自己此生絕非市井屠夫之輩,他不願意因逞一時的匹夫之勇而破壞自己的鴻鵠之志。當點兵多多益善的將軍衣錦還鄉的時候,對當年的潑皮卻赦而不殺。那個時候,這個潑皮一定還記得韓信當年的眼神,那眼神淡定而又堅毅,那眼神中寫着什麼是真正的尊嚴。

說到這裏,我們再來看開篇的話題:自尊心需要放下嗎?當然不需要,因爲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傷害到它。自尊源自一顆堅強的心,源自永不言棄。推脫——你是在放棄自己(7月22日更新)

對於初入職場的朋友,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如果你做錯了,你該怎麼辦?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會找藉口推脫,顧左右而言他:嗯……啊……事情是這樣的……總之,說了半天,可以歸結爲一句話——做錯了是有原因的,不怨自己。

如果你是這種人,或者有這種傾向,那麼請小心了。沒有人喜歡這樣的員工,不能正視問題,凡事都找藉口,遇到責任就推脫,這樣的人很不靠譜。如果你有一天當了老闆,你會信賴這樣的員工嗎?

我一直沒有想清楚,爲什麼有些人會喜歡推脫,是害怕做錯了事情會被懲罰嗎?還是怕一旦承認了是自己的錯,會丟了工作?還是這些人天生就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呢?

如果是害怕懲罰,那麼我們不妨從老闆的角度來考慮,看看他們怎麼看待這些做錯事的人。我在《職場人生》中訪談了一位企業的董事長,我問他,如果員工做錯了事,他會希望那個員工如何表現?他說,他希望員工能一是一、二是二,做錯了就勇於承認。他不喜歡沒有擔當的人,不喜歡沒有肩膀的人。我又問他是否會因爲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從此不再重用他。他說如果這個人是個可用之人,他不會因爲一次錯誤就把他打入冷宮,相反,他還會更加重用他。

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想,這個答案絕對不是從員工的視角就能想到的。這位董事長說:“我已經爲這個錯誤埋單了,員工也接受了教訓,我幹嘛要換人呢?”看到沒?老闆是這樣看問題的,在他們眼裏,錯誤也是一種成本,甚至是一種投資,是企業必須付出的代價。

關鍵是老闆憑什麼肯在你身上支付這種代價,憑什麼願意爲你用公司的錢去試錯呢?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個可用之才,必須是一個有擔當的人,必須是一個懂得反思的人,而不是一個遇事就推脫責任、不敢面對事實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講,推脫不是在保護你自己,而是在放棄你自己——你放棄了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如果你做錯了,最好能勇敢地面對,坦然承擔責任,然後給出解決方案:既然已經錯了,那就想想怎麼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吧!事後可以分析一下出錯的原因,制訂一個預防措施,保證以後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如果你能觸類旁通,想出預防其他類似錯誤的方法,自然是更進一層;如果你更牛一點,還可以建立一個錯誤案例庫,或者是自動糾錯系統,以供後來人分享。這樣看來,錯誤又成了你的經驗。
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錯誤也是一種財富。很多事情你並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但你知道怎麼做是錯的,於是你每錯一次,你就離正確近了一步……

其實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他。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人因爲對待錯誤的方式而成名,他甚至被稱爲是孔子的繼承人。我們都知道孔子一生桃李滿天下,號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這麼一個學生,他和孔子是老鄉,但比孔子小30歲。他和自己的父親一同拜孔子爲師,但青出於藍,造詣勝過了他父親。
這個人是如此深得孔子喜愛,以至於孔子自己父母去世的時候不曾流一滴眼淚,這個人去世的時候,孔子卻頓足捶胸、痛哭流涕,大呼:“噫!天喪予!天喪予!”——“老天爺啊,你這是要了我的命啊!”
這個人就是顏回。
顏回究竟何德何能,讓孔子如此厚愛呢?孔子對顏回有不少評價,散落在各典籍之中,下面援引一二: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

環境艱苦,別人忍受不了,但顏回能從中發現樂趣。這有點像《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不管環境如何,始終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快樂,並安心工作,這是上司欣賞的。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史記》)

顏回還是個能團結人、凝聚人氣的傢伙,自從有了顏回,其他同事之間、同事與上司之間都更加親近了。能凝聚人氣的人,肯定是當上司的料了,孔子很可能將其作爲接班人培養,沒想到天妒英才,顏回英年早逝,難怪孔子說老天爺是在要他的命。

注意這句話:“不遷怒,不貳過。”什麼意思?就是不遷怒於人,自己犯了錯,自己承擔,從不拿別人出氣;另外就是同樣的錯誤從來不犯第二次。“不遷怒”,說明你是一個有涵養、有擔當的人,這樣你才值得依賴,並且能服衆;“不貳過”說明你是一個有心人,不光有心,且能用心做事。

“不遷怒,不貳過”這六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難怪孔子感嘆,顏回去世後,再也沒有人能做到了!但是如果你能記住,並且盡力奉行,那你一生將受益無窮。

你可能說,人家一個是聖人,一個是賢人,咱們普通老百姓能做到嗎?其實,孔子最初並不看好顏回。顏回上課認真聽講,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孔子覺得這小子比較愚鈍。後來孔子通過課餘時間觀察,才發現顏回是個可造之才。聖人、賢人也不是一天煉成的。

我們不奢望能做聖人,如果你還做不到“不遷怒,不貳過”,那麼請至少做一個勇於面對事實、敢於擔當的人,千萬不要推脫,千萬不要敷衍塞責,因爲那樣是在放棄你自己。


臉皮——薄厚要適度

初入職場的朋友免不了要犯錯,犯了錯就可能被批評,不同的人面對批評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反應多半都體現在“臉皮”的厚薄上了。

新人大都臉皮很薄,往往說幾句就掛不住了。一挨批評眼睛就紅了,單田芳老師稱之爲“血灌瞳仁”。這一眼紅,後果往往不可收拾。最常見的就是一甩袖子走人了,把老闆炒了;更甚一點的是與上司大吵大鬧,搞得公司內外滿城風雨;還有甚者拳腳相加、兵戎相見了。

由此看來,臉皮太薄是不行的。你在這裏混不下去,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樣。如果你在哪裏都是一副說不得的架勢,那也就沒有人能用你了。

還有一種臉皮稍微厚點,血沒灌到眼睛中去,都涌到臉皮底下了。這種人沒有逆反,但一挨說臉皮就紅了。等事情過去了,上司再見到的時候,臉又紅了。這種人往往心事很重,被批評後很長一段時間極度自責,久久不能釋懷。他們總是在想:“完了,上司批評我了,我在上司心中的印象肯定糟糕透了”……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一般情況下,上司都是對事不對人的,事情做錯了,改正了就好,沒有必要深深自責。這種情緒會困擾你接下來的發揮,上司也不會因爲一件事就給你貼上標籤。你要學着皮實一點兒。

臉皮再厚一點兒的,被批評的時候就看不到臉紅了。但一般的時候會低下頭,對批評表示誠懇的接受。但這類人中還是有區別的,一種人誠懇地接受批評之後,會記下自己爲什麼犯錯,並極力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前文中提過的“不貳過”;另一種人雖然認錯態度很好,表面上連連答應,但實際上沒往心裏去,沒過幾天錯就又出來了。

認錯態度好固然重要,但關鍵是要“長記性”。你可能以爲這是一個小錯,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一次次的小錯,很可能累積成一個大錯。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早年,公司中有一小兄弟,爲人機靈,做事手腳麻利,但時有毛糙。每次說的時候,他都是一臉誠懇地說“嗯嗯……好好……下次一定改”。最後,這個小毛病砸了他的飯碗,僅僅因爲一個錯字,被大客戶投訴,公司上司只得將其開除。

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仍是我心中的痛。我那兄弟臉皮厚得可愛,但如果能長點記性,讓批評能激起心底的波瀾,後果就不會是那個樣子了……

臉皮再厚一點的就是有彈性的了,這種臉皮無論你批評什麼,都會給你“彈”回去。無論你說什麼,他都會找到藉口。老可見過一個人,他的口頭禪就是“不是……”,無論你說什麼,他都以“不是”開頭,然後闡述他自己的理由。
這種臉皮在職場上是要不得的,假如自己做錯了就要勇敢地承認。任何藉口都於事無補,上司還會以爲你是個沒有擔當的人。沒有人喜歡總找藉口的人。試想:假如有一天你做上司,你會放心把事情鋪排給這樣的人做嗎?

當然,還有更厚的臉皮。這種臉皮不管你用什麼打,都毫無反應。他不認錯,也不爭辯,你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你說什麼都對,他無所謂。這種臉皮已經麻痹了,用針扎也沒有反應,着實是厚得可以了。

心已死,皮已木。這種人有,但不常見。但願大家都別混到這一步。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本站【職場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