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說說 > 空間說說 > 古羅馬真的有那麼發達嗎?爲什麼?

古羅馬真的有那麼發達嗎?爲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古羅馬真的有那麼發達嗎?爲什麼?

古羅馬真的有那麼發達嗎?爲什麼?

首先說一個國家發達或是不發達,必須要有一定的參照體,並且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橫向比較,如果拿羅馬帝國和現代國家比,那他還不如菲律賓發達。

羅馬帝國強大的時期,是從公元前57年凱撒篡位後算起的,換算成我們中國人熟悉得紀年,相當於西漢末年。要是拿羅馬和西漢比發達,那是肯定比不過的,在古代農業社會,土地是第一生產力,能直觀反映發達程度的就是國土面積,翻開地圖看看,羅馬經歷幾百年擴張得來的土地就是圍着地中海的一圈,就算加上地中海的水面面積都還只相當於西漢的一半。

生產力不算最強,但是其他方面的羅馬確實很不錯。比如社會制度,古代羅馬帝國的很多方面都很像現代社會。比如國家的最高元首雖然也叫皇帝,但是這些皇帝並不必須是血緣繼承的,大概一半以上的都是推舉出來的,甚至有些出生於社會底層的人能當上皇帝,另一方面,雖然羅馬是奴隸制,但奴隸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放自己,拿到羅馬公民權,享受很多權利。社會的上下層之間的通道並沒有被堵死,普通人的生活比較有希望

羅馬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古典希臘的傳統,對哲學,法律的研究和貢獻很大。其中馬爾庫斯.安東尼皇帝本身即是一個仁慈的帝王,也是一個傑出的哲學家,《沉思錄》是他的著作,這說明對人性和世界的深層次思考是羅馬人所樂於做的。在司法制度上,他們很早就建立起來完善的審判程序和陪審團制度,也有專業的從事法律訴訟工作的律師,他們充分尊重法律條文的規定,以此最大限度的作出公正的判決。除非出現極度惡劣的暴君,一般來說司法公正不會被隨意破壞。基於對法律的尊重,羅馬實行的國家管理制度類似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當然,羅馬帝國時期這種分權傳統遭到了獨裁皇帝的破壞,在帝制之前的共和國時期,類似於現代議會的元老院確實起到了制衡行政權力的作用。

以上這些方面,都可以體現出羅馬帝國的發達,至少和當時的西漢比起來,他所留給普通人的生存空間更充足,更接近現代社會所提倡的人權福祉。

古羅馬政治與文化特別發達,可以說羅馬的政治文化影響了歐洲的進程,奠定了歐洲最初的政治形態,開啓了歐洲文化的萌芽!具體有以下原因

一、羅馬帝國的政治統一奠定了歐洲統一觀念的歷史基礎

回溯歐洲歷史,從羅馬帝國開始,謀求歐洲政治統一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歇過,但謀求歐洲政治統一的基本採用的是戰爭和暴力手段。二戰後纔出現了建立在和平和自覺基礎上的新統一方式,目前這種得到廣泛支持和普遍自覺參與的歐洲政治統一雖然沒有完全實現,但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歐洲統一方式的轉變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今天歐洲統一的發展與歷史上政治統一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因爲歐洲所蘊含的地理、政治和文化的內容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並不斷地豐富發展起來的,尤其對歐洲“大一統”觀念和認同感的形成發揮了特有的作用。

羅馬帝國作爲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結束了希臘時代歐洲政治的城邦分裂狀況,初步奠定了歐洲區域的雛形。羅馬通過擴張將地中海沿岸歐洲各民族逐步納入其統治範圍。除了北歐以外,整個歐洲幾乎都被囊括在內。羅馬帝國的建立,突破了城邦制狹隘的政治框架,將以地中海位中心的歐洲聯結成了一個統一的世界性國家,標誌這歐洲文明由地方性的分散發展進入一體化發展時期。

歐洲的概念也是在羅馬帝國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從最早的克里特島的狹小地域的名稱演變成現在的整個歐洲大陸的名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特別是中世紀,羅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被認爲是最爲完善和理想的,羅馬帝國“被後世認爲是最理想的國家”。

而長期的分裂割據動盪使人們對大一統的羅馬帝國產生無限追憶和眷念。“毫無疑問,將歐洲凝聚在一起的僅僅是些共同的記憶和經歷”[4]羅馬帝國的“大一統”格局“不但創造了令歐洲人深感驕傲的燦爛古典文明,也是當今歐洲人認同聯合的重要感情基礎”總之,羅馬帝國幾百年的政治統一對歐洲大一統觀念和認同感發揮了特有作用,使得歐洲一直維繫着“大一統”的觀念。

羅馬帝國滅亡後,“帝國的觀念、皇帝的名稱、帝王威儀的觀念,附着於皇帝這個名稱上的絕對的和神聖的權力的觀念。這些都是羅馬遺傳給歐洲文明要素,”成爲歐洲人心目中長期揮之不去的“情結”。對入侵蠻族而言,“羅馬文明的形象和名稱對他們有着深刻的影響,他們懷有想模仿再現保存它的某些東西的願望。”

所以在政治上 “日爾曼人諸王都企圖成爲羅馬的繼承者”,以再現帝國。雖然羅馬帝國之後中世紀封建的分裂格局和近現代嚴格疆域分割爲特徵的“主權民族國家”體系成爲歐洲政治發展的主線,但也出現過或緊或疏的政治“統一”。中世紀的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等等都一直沿用着羅馬帝國的名號,直到16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西班牙領有了歐洲的衆多領地,“一時間似乎要囊囊括整個歐洲”,但三十年戰爭後,“在歐洲實現大一統的迷夢停息了很長時間[]。”

近代以來,部分歐洲統治者仍試圖通過武力征服的謀求歐洲統一,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世紀初,拿破崙征服的失敗反而使主權民族觀念和國家關係的均勢原則被普遍接受,歐洲的分裂被“固化”了。特別是在均勢態勢下,爲維護主權和獨立這一國家的最高利益,強國或者建立霸權的圖謀都會遭自其他國家的警惕和反對。這就使得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夠使用武力再實現歐洲的統一了。希特勒征服可以說是傳統的統一歐洲方式的迴光返照了,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但在一次次重塑羅馬帝國政治統一輝煌的過程中,歐洲各區域間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得到了加強,也時刻提醒着歐洲人歐洲是一體的,使得歐洲統一一直是許多歐洲人心中的宿願。另一方面,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引發了近現代激烈的矛盾和殘酷的戰爭,給歐洲人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與痛苦,這不斷警示歐洲人,只有實現聯合和統一,才能保證歐洲的和平。所以,在民族國家體系開始形成之時,歐洲人也在探討和實踐着歐洲聯合或統一的新途徑。在整個歐洲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或聯盟,無疑是杜絕戰爭、爭取和平的有效方法。這種理想直到現代才付諸實施。

二、中世紀到近代的文化統一孕育了歐洲認同的情感基礎

中世紀到近代是歐洲政治上逐步分散化和民族化的時期,但分裂的歐洲仍被外界視爲一個整體。歐洲民族的構成很複雜而且有差異,但是“他們卻能感覺到獨一無二的相似性,甚至是同一性。”特別是“他們在同異族文化接觸後,既顯示出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又表現出了歐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統一性。”這是由歐洲文化同源性決定的,尤其是從中世紀到近代通過文化的統一使歐洲成爲了一個精神和文化的整體。

在歐洲衆多同源文化觀念中最核心的是基督教的宗教文化觀念,蠻族入侵滅了西羅馬帝國,但基督教會卻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者。在相當長時期裏,基督教“豐富了歐洲的精神文明,激勵了歐洲人的覺醒,努力促進勝利者和失敗者的融合”。同時,“基督教起到了羅馬武力征討所沒有起到的文明整合的作用,它把羅馬帝國未能涉足的蠻族世界和帝國曾統治過的舊省區聯爲一體,並賦予延續至今的歐洲文明所具有的‘基督教文化圈’的基本特徵。”中世紀歐洲由此具有了基督教一元化特徵。

基督教信仰的同一性使中世紀成爲歐洲文化認同形成的決定性時期,一個羣體內人們相互之間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與他羣體的對立和比較中確定的,歐洲觀念的逐漸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歐洲與其他異種文化特別是與同屬亞歐大陸的東方世界的不斷衝突和碰撞中發展並鞏固起來的。亞歐兩大洲不單是地理上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分割,兩大洲的最終分離也是中世紀東西方在宗教上的分離和衝突造成的。基督教誕生於東方,在羅馬帝國晚期成爲了帝國的教會,流行於整個地中海區域。羅馬帝國的衰落和滅亡對西方基督教會的影響有限,反而給它勢力的擴張提供了機遇。

隨着蠻族的入侵及其政權的建立,基督教開始逐步和蠻族政權結合,相互利用,並以各種方式開始在蠻族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使自己的在西方影響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當基督教在西方得到廣泛傳播並佔據統治地位之時,東方興起的伊斯蘭教伴隨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迅速傳播,基督教逐步被排擠出了東方,宗教上的對立使得歐亞分離開始顯現。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是分裂爲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別的,但隨着東方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拜占庭的衰落,深受東方“異教”威脅的拜占庭東正教才向西方天主教的靠攏,基督教也進一步演變爲純粹的歐洲宗教了。宗教上的差異一方面使歐洲人將自己與東方民族嚴格區別開來,由此歐、亞洲也完全分離了;另一方面東西方宗教對立促使了歐洲人意識到基督教世界團結和聯合的重要性

所以,“在羅馬帝國崩潰後長達千餘年的漫長歲月裏,基督教作爲一種文明的整合力量,是歐洲文明的真正塑造者,並將歐洲文明擴展到希臘-羅馬文明所沒有滲透到的所有歐洲區域。”

基督教信仰成爲了基督教傳播區域內各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最大的共性,歐洲在政治分裂的表象之下完成了文化的初步統一,同時也將自己與其他區域尤其是亞洲嚴格區分開了,最終確立了歐洲的邊界。中世紀是歐洲基督教的大發展使它“滲透到歐洲社會的各個領域,使人們的思想、信念、對宇宙的認識、對生活的態度、上層建築的表現方式和內容……都受到基督教的薰染,基督教文明幾乎成爲歐洲文明的同義語。”也“帶來了後世所未見的心靈上及道德上的統一。”歐洲成爲了一個精神和文化的整體。

總而言之,古羅馬的政治文化宗教真的很發達,文明程度很高,對歐洲也產生了很多的影響,以至於至此大家依舊感覺古羅馬很厲害,影響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