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媽媽的釀菜

媽媽的釀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濃濃家鄉味,悠悠故鄉情。媽媽是客家人,最拿手的菜要屬客家釀菜,全家人都讚不絕口。
  
  釀菜是客家菜系的特色菜式,“釀”是一個客家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就像客家話保留着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着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相傳,從中原遷徙至南方的客家人,在製作節日食品時,遷徙的地方沒有包餃子用的麪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蔬菜等代替餃子皮包裹餡料,有什麼食材就釀什麼,釀豆腐、辣椒、茄子、苦瓜、香菇、腐竹、雞蛋等等,形成了無菜不能釀的客家釀菜飲食文化。千百年過去了,客家菜就這樣隨着人們的腳步不斷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在客家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釀菜是媽媽的味道。小的時候,每逢節假日,天一亮媽媽就趕到菜市場,挑選好豬肉檔口剛運到的新鮮豬肉,客家珍姐親自磨好熱氣騰騰的豆腐,再備好茄子、苦瓜、辣椒等滿滿一筐配菜,滿載而歸。
  
  回到家中,媽媽花上數小時,精心烹飪一桌豐盛的客家釀菜。把豬肉剁餡、香菇泡發切丁,幹蝦米泡發切碎,香蔥頭切碎,加入生抽、蠔油、鹽、澱粉調勻。媽媽釀的豆腐,在我心中無人能出其右。尋常人用筷子戳洞,用筷子把肉釀進豆腐裏,手工慢,極易破。媽媽從不用筷子,左手虎口箍緊豆腐,右手戳洞塞肉,因用人手,能精確感受豆腐被肉餡擠壓的微妙之處,手速快,鮮少破。釀出來的豆腐飽滿鼓脹,白裏透紅。釀豆腐最能考驗廚師功力,釀蔬菜則易如反掌。苦瓜去瓤切塊,辣椒去籽對開,茄子切成厚片,再兩面剖成橫豎花刀,填入肉餡。把釀好的全部食物擺在煎鍋裏慢慢煎香,肉餡和蔬菜汁液交融、鮮香撲鼻。豆腐轉砂鍋燉得滾燙,撒一把蔥花,香得哈喇子都要流下來了,當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物質條件並不富裕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能吃上五花八門的釀菜,是相當隆重而幸福的事情!
  
  結婚以後,我和公公婆婆同住。婆婆是正宗廣州人,也會做釀菜,喜歡豬肉、魚肉混合剁餡,吃起來爽口彈牙,但總讓我有一種“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的遺憾。媽媽似乎知道我惦記着她做的釀菜,時常釀好一大盤,讓我打包帶回家,當作加菜。釀菜加熱後,更加鹹香軟糯。婆婆隨和,對我媽做的釀菜也讚譽有加,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日子久了,享受媽媽的釀菜已成習慣,總以爲會有無數個來日方長,等自己閒下來,再向媽媽學習手藝。年復一年,驀然回首,媽媽已經年邁,身體每況愈下,我不忍心再讓媽媽操勞,便自己用心琢磨起來。
  
  看似簡單的釀菜,做起來耗時費力,對於我這樣掐着時間做飯的人來說,考驗不小。我手忙腳亂地釀着豆腐,腦海裏漸漸浮現兒時的場景,在小小的廚房裏,煤爐上嗞嗞冒着白氣的砂鍋,一個熟悉的身影爲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忙碌……回想至此已是淚流滿面。媽媽身上堅守着客家人的勤勞與樸實,把時間和精力全部留給了家庭,把幸福變成食物,呈現在餐桌之上。
  
  媽媽的釀菜,如同傳授母語,把味覺深植於我的記憶,這些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我,家的方向。  

媽媽的釀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