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好好聽孩子說話,真的有那麼難嗎?

好好聽孩子說話,真的有那麼難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最近模仿日本《屋頂告白》的《少年說》突然火起來了,一個朋友在朋友圈說:“看那些孩子在天台上跟家長的對話,我都想替他們跳樓!”
  
  一直以爲應試教育只在80年代有,沒想到現在的家長跟我們那時候完全一樣,甚至還變本加厲了。
  
  1
  
  一個女孩學了七年舞蹈,舞蹈已過12級,非常熱愛跳舞,也很有天賦,可以說舞蹈已是自己半條命了,但媽媽說,如果想繼續跳舞,必須考入前150名,否則就只能專心學習。
  
  孩子說150名太難了,這就是斷了她另外半條命。媽媽根本不以爲然,在她眼裏,舞蹈影響學習,出於爲孩子好,所以選擇扼殺女兒的夢想。
  
  七年,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爲跳舞花出去的時間和金錢,在這一刻都歸零了,那當初爲啥要開始學呢?
  
  孩子苦苦哀求,換來的卻還是母親的不能理解和支持。
  
  在《少年說》裏最慘的是一個小女孩,她有個閨蜜,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特別好,成績好,學習習慣好,聰明乖巧,於是媽媽用“別人家的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孩子的缺點比,且完全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努力。
  
  而“別人家的孩子”恰好就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全聯盟第一,她的學霸女閨蜜。
  
  結果她媽還說,你看你成績那麼差,爲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這已經不是“扎心”可以形容的了,說得嚴重點,這是在踐踏孩子的自尊啊。
  
  但女孩依然在臺上邏輯非常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孩子不只別人家的好,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爲什麼看不到?”
  
  當媽的在臺下是何種反應呢?——迫不及待地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本沒有去聽女兒說的話。
  
  媽媽很自信地認爲,孩子沒有領悟到她的重點,然後開始噼裏啪啦說話。
  
  大概意思就是說,我沒有拿你只跟一個人比,而且我這樣做比較是爲了培養你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跟成績好壞沒關係……
  
  但女兒很快反駁了她,那你爲什麼每次考完試都要說,哇,你們班吳迪數學好厲害啊,英語好厲害啊,各種好厲害,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呢?
  
  媽媽的邏輯強勢而不容辯駁,她說:“我知道我在不斷打擊你,因爲我認爲在你的性格里頭,你要不打擊,你就會有點飄。”
  
  天吶,這不是典型的“挫折教育”嗎?
  
  其實我很想問問這位媽媽,如果你的領導一天到晚都在打擊你,你做什麼都達不到他的要求,你的工作幹得下去嗎?
  
  女孩在高臺上已經氣得哭出來了,但還在做最後的努力:“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這樣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但是你們從來沒有改過。”
  
  而媽媽呢?乾脆就轉移了話題,噎得女兒徹底無話可說。
  
  看見孩子絕望的表情,心裏一陣悲涼。
  
  看見這位媽媽死不悔改,認爲自己永遠正確的姿態,不禁無奈嘆氣,更爲女孩有一個這樣盲目自信卻又無比強勢的媽媽,感到無盡的悲哀。
  
  都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我有時候很想質問一下這樣的父母,這就是您“所謂的愛嗎”?在您“認爲”愛孩子的同時,也爲他想一想,您到底是愛他,還是害他?
  
  如果連孩子幾句話都聽不進去,何談理解,何談尊重,更別去談愛了,在她眼裏,孩子恐怕只是實現她夢想的附屬品罷了。
  
  米勒曾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父母其實根本不想撫養你,他們只想撫養他們內心腦子裏的那個孩子。”愛,是有界限的。
  
  雖然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並不屬於你,他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你的客體,也不是你的附屬品,他,只是他自己。
  
  如果愛,勿傷害。
  
  而你真的就做得就比“別人家的父母”更好麼?
  
  2
  
  有一次,看到袁泉做客央視節目《朗讀者》。
  
  當董卿和袁泉笑意盈盈看着彼此,網友們都在感嘆這一幕太過美好,兩位優雅知性的女子,讓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感嘆美好的同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袁泉幸福地訴說自己兒時經歷的樣子。
  
  讓我不禁感慨,能被父母支持和鼓勵的孩子,是多麼的幸福。
  
  袁泉11歲,還在讀小學四年級時,就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選中,去北京學京劇。
  
  媽媽問她:“你要自己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想去學京劇?”
  
  袁泉回答:“對呀,我真的想去呀。”
  
  媽媽尊重了女兒的決定。
  
  媽媽送袁泉去北京以後,只在北京呆了一個星期,就回湖北了。
  
  然而,她的父母,並沒有完全撇下11歲的袁泉不管不顧。他們相隔千里,寫了將近300封信,支撐袁泉度過了艱苦的七年學戲生涯。
  
  節目選取了袁泉和父母的兩封書信,內容是這樣的: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
  
  “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裏非常難受,因爲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着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
  
  父母在回信中說: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沒有華麗辭藻,沒有情感修飾,實實在在的幾句話,卻被莫名戳中淚點。
  
  我想,這也許就是無數中國孩子期待父母能對自己說出的話吧。
  
  這樣的媽媽和《少年說》裏的只會打擊的媽媽相比,您會選擇哪個媽媽?
  
  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
  
  所以,看到這裏,我們也就不奇怪爲什麼袁泉能在演藝圈一直保持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乾淨且不媚俗。
  
  她二十幾歲就先後拿了金雞獎、百花獎最佳女配,30歲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卻從來沒有刻意追求紅。她始終按着自己的步調,保持着安靜的生活狀態。演話劇,做公益,學習,旅行,在自己的節奏中穩步向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也都不曾錯過,成爲妻子,成爲母親,豐富着人生的歷程。
  
  而如果她的父母,也像《少年說》裏的那位媽媽一樣,我想,袁泉或許很難成爲今天的袁泉。
  
  不要總是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好。
  
  孩子,更多是由父母造就的。
  
  3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對小學一到六年級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都變得更強。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得出一個結論,讚美、信任和期待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它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爲。
  
  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
  
  丹佛大學心理學家SusanHarter說:被父母關注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把積極的關注內化,用家長對自己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像《少年說》裏的父母拿着自我想象的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來一味打壓孩子,以爲是挫折教育,殊不知她的每一句話就像刺刀一樣印刻在孩子心裏,“你怎麼這麼差勁”的自卑感會牢牢跟隨孩子一生,也像詛咒一樣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一個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裏獲得5000次誇獎,那麼他就能獲得自信。這樣的說法,與羅森塔爾效應不謀而合。
  
  天底下沒有“壞孩子”,只有未被父母正確對待的孩子。
  
  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只有未被滿足、未被看見的孩子。
  
  所以,當你真正“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你也就遇見孩子的靈魂。

好好聽孩子說話,真的有那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