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勵志名言 > 不要讓規劃成爲限制自己的框架

不要讓規劃成爲限制自己的框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不要讓規劃成爲限制自己的框架

豆瓣上署名“一默”的網絡作家關於人生規劃的一篇勵志文章不要讓規劃成爲限制自己的框架我上法學院的第一年,男生宿舍舉辦了一次讓同學們相互認識的座談會。其中有一個議題是:你未來想做什麼?我不太記得大家都說了些什麼了,但我清晰的記得我自己的回答:我希望40歲的我成爲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律師,擁有一家自己的律師行。當時的我對法學有着由衷的熱愛,尤其是法理學——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懷和邏輯美感都深深的打動着我。我相信做一個同時有學術功底和實務能力的律師,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法學思想在案子中體現出來,是一件有意義而且有意思的事情。後來發生了什麼?簡單的說隨着學習的深入,我接觸到了很多真正從事法律實務的人,認清了中國法律界的真實現狀。我仍然相信有偉大的律師,他們精通各種灰色地帶的生存和戰鬥的智慧,又不失自己最後的底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複雜的現實中尋求理想主義生存的縫隙。但是這離我想真正要的距離太遠了,我想我是不會去做律師了。帶着對未來的一無所知,大二開始,我又修了一個經濟學的學位。修這個學位的時候,並沒有想着它會給我未來的職業方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只是單純的想學一點東西而已。同時,我開始迷上了攝影,把家裏給的學費挪用買了一臺單反和一個鏡頭,開始拍東西玩。玩了一段時間以後,開始有人找我幫他們拍片子,於是我乾脆成立了一個工作室,開始接活。大學的後兩年我基本沒有上過課,要麼窩在宿舍睡覺,要麼揹着相機出門。當時我甚至打算大學畢業以後當一名自由攝影師,拍半年片子就把工作室關了休息半年,到處走一走。這種僞文藝青年的生活狀態一直持續到畢業。畢業前我完全沒有想過去按部就班的考研或者工作,於是連招聘會都懶得去。當時我讀雙學位的學院正好在辦一個影展,我出於興趣從頭到尾把這個影展操辦下來,大獲成功,讓學院的老師很欣賞。於是,在老師的牽線搭橋下,我獲得了一個留在學院當學生班主任的機會。工作了半年以後,我覺得這份工作實在是乏味透頂,沒有懸念——我都能看見60歲的我是什麼樣子。於是我離職了。休息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去上海找了一份銷售員的工作,開始了真正的職場之路。在做銷售的幾年時間裏,又總是有出乎意料的因素在影響着我的路徑:供應商和經銷商的合作終止、不小心捲入高層鬥爭、新的機會的突然出現,等等。在剛進第一家公司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下目標:要用兩年時間成爲區域市場的銷售經理。可當我剛當上店長的時候,我就被調任到另一個部門;當我成爲經理助理的時候,又被迫離開所在的公司;在副經理的崗位剛剛適應時,出現了一個絕佳的參與創業的機會;在作爲市場總監完成了破行業紀錄的業績時,又由於升職通道受阻選擇離開到了另一個城市。當然,在這樣梗概性的描述之外,還有很多豐富的情節。回顧我自己的人生路徑,我遺憾的發現:我總是習慣於爲自己制定目標並規劃行動,但最後的結果都沒有按照我自己的想象完成。而讓我欣慰的是:雖然我走的是和自己預想的完全不同的路,但我實際上不比自己計劃的慢;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未曾預料的風景,而且我很喜歡這一切。我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愛人,有一個階段很憂慮我們的未來。當時她在學校攻讀學位,而我不停的在不同的城市間漂泊。我們都不願意犧牲自己的事業,可是等到我們必須安定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在哪裏,而她也不能確保在我所在的城市找到一個研究類工作。我們異地戀幾年的時間中,幾乎很難看到未來我們在同一個城市的希望。我只能這樣安慰她:我們各自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當我們都有足夠的選擇權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最後的答案。當然,我知道這樣的說辭是很無力的,我們其實對未來毫無把握。但是,又能怎麼樣呢?事情的發展永遠是出乎人的意料的。在她畢業前一年,我被邀請到北京擔任現在所在公司的副總,而她——在剛上大學時一門心思要做記者,後來又成爲一個優秀的歷史學研究者的她,最後卻來了北京嘗試進入諮詢業,一邊寫博士論文一邊學着做商業研究。而最後,莫名其妙的,我們所有的期待都變成了事實——事業和生活雖然都纔剛剛開始,但至少看到了方向。我曾經執着的相信計劃和控制,認爲人生就應該樹立一個宏偉的目標,設定一個完美的計劃,然後堅定不移而高效的去實現它。但生活讓我明白了個人的渺小無力。世界上永遠不斷有驚喜在等待着自己,而意外本身正是人生的樂趣所在。在經歷過這樣幾年的生活以後,我反而感覺到精神更加自由:現在在哪裏,在做什麼事,都無法將我一成不變的限制在某時某刻的狀態下。未來會發生什麼,去哪裏做什麼,我都沒辦法預知。我甚至認爲,人生不應該也不可能被清楚的規劃出來。我們的大腦並不如自以爲的那麼強大,我們對世界的所知更是極爲有限,因此一切建立在此時此刻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基礎上的規劃,都無法抵禦自身和環境的變化。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始終筆直的走在自己事先規劃好的路上,要麼他是個早早就洞察世情的天才,要麼他必須承認自己終其一生都沒有超越自己最初的智識——他的所見、所爲,都在當時自己的認知框架之內。這本身又是何其可悲的事。當然,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極端。但是,至少人生的早期確實不是規劃出來的——我們聽到很多少年立志的偉人故事,但仔細瞭解一下實情,我們會發現連他們是都在曲折中度過少年和青年時代的。年輕時我們對自己不瞭解、對世界不瞭解,也沒有太多選擇的能力,人生又怎麼能按照這個時候的自己規劃的去生活?而成熟一點以後,又覺得太仔細的去計劃自己的人生未免太不划算。米蘭昆德拉說人生如果只活一次就等於沒有活過,上中學時看到這句話時不能理解,現在卻再認同不過。人生只有一次,而且短短几十年,實在不應該用來演繹一部早就寫好劇本的電影。能夠不斷的去嘗試和挑戰新鮮未知的事物,進入一個又一個神祕而有趣的領域,不正是上帝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嗎?我之所以放棄學校老師的工作,並不是因爲這份工作有什麼不好,而是我覺得一眼看到結局的人生簡直比恐怖電影還要可怕。不試圖去預測未來,那我們能做什麼?爲我們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做好準備,現在看起來沒有用的不值得學的東西,也許就是我們未來的方向。同時真正去跟隨自己的內心,不要爲了什麼現實的理由輕易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情。既然未來不可知,至少讓自己對得起自己吧。臺灣清華大學的校長在給畢業生演講時說:“人生那麼多不確定,你只能努力。”他還告訴大家“你們心中的疑惑是不會有答案的”,所以儘管去做吧。在人人爭當人生導師的年代,能聽到這樣成熟而誠懇的聲音真是一種幸運。

推薦閱讀:

完美的人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