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讀書名言 > 高中生《雷雨》觀後感摘抄

高中生《雷雨》觀後感摘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3K 次

導語:一切源於情又止於情。第一代的恩怨債孽卻由第二代繼續承受。倘使當初周樸園沒有爲了名利狠心拋下魯侍萍和魯大海,周萍和四鳳這段不該來的愛情也就不會來,瀿漪和周萍的這段瘋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會存在。而這一切究竟是誰的錯?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高中生《雷雨》觀後感,歡迎閱讀。

高中生《雷雨》觀後感摘抄

篇一:

《雷雨》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後三十年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係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於資產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劇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對主要人物形象都通過尖銳的戲劇衝突和富有性格特徵的對話,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爲社會人的豐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運激動着人們的心絃。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都市裏,資產階級往往帶有濃厚的封建氣息,周樸園正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他既是尊崇舊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國留學過的知識分子。對於這個人物隱藏在“仁厚”、“正直”、“有教養”等外衣下的僞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產生的罪惡,作家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情節——例如他對侍萍的“懺悔”、對繁漪的專橫、處理罷工的手段等等,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魯貴是一個不識羞恥、趨炎附勢的奴才,在他和周樸園這兩個人物身上,作家所投射的憎恨是極爲鮮明的。性格更爲複雜和矛盾的一個人物是繁漪,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特別顯示了曹禺優異的藝術才能。繁漪是一個“五四”以後的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熱情而孤獨,飽受精神折磨,渴望擺脫自己的處境而又只能屈從這樣的處境,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於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作家曾說:“這類的女人許多有着美麗的心靈,然爲着不正常的發展,和環境的窒息,她們變爲乘戾,成爲人所不能瞭解的。受着人的嫉惡,社會的壓制,這樣抑鬱終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氣的女人,在我們這個現社會裏不知有多少吧。”強調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同情象繁漪這樣人物的內心苦悶,當然都是應該的,但說她的一切是“值得讚美的”,她的心靈是美麗的,則表現了作家在着重控訴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對於人的摧殘和損害的同時,對這些人自身的弱點缺乏批判,並且給予了過多的同情。對繁漪是如此,對周萍也是如此,象周萍這樣一個具有蒼白空虛的懦弱性格、一切都打着他那個家庭出身的烙印的人,作者在他的結局的處理上,顯然表現了不應有的同情。周衝的年紀尚小,他生活在飄渺的憧憬和夢幻裏,對現實缺乏深切的理解。這個年青人最後的慘死,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同一切美好願望的對立,同時還暴露了這個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罪惡。

除了精神上、物質上都依附於周家的魯貴以外,魯家其餘的三個人物都是屬於社會下層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魯媽和自己的女兒四鳳的幾乎相同的經歷,深刻地說明了在那個社會裏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運。雖然魯媽對有錢人懷着仇恨和警惕,但仍舊無法阻止女兒走上她所恐懼的道路。四鳳對社會現實是無知的,魯媽和四鳳是那樣純樸,容易受騙,因而她們母女的遭遇與繁漪、周萍不同,就更強烈地引起了人們的同情。魯大海這個人物雖然寫得還不夠豐滿,但作家對他賦予了很大的熱情,這是體現作家社會理想的形象。他粗獷,有力,最後《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毀滅了,他卻走向自己應該走的道路。魯大海的出現給作品的陰鬱氣氛帶來了明朗與希望

《雷雨》,成功地概括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前後三十年的腐朽墮落的歷史。《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

篇二:

頂針,是古代勞動婦女不可或缺的勞動工具,對頂針的喜愛,應該是古代勞動婦女甚至所有的女性(古代幾乎所有的女性都參加家庭針線勞動,即所謂的“婦工”)的人之常情。這種喜愛,也許會超越對戒指、耳環和手鐲的喜愛[]。

可是,魯侍萍給女兒四鳳帶回來的,卻是一個銀頂針!頂針是用來做針線活的,僅僅是個勞動工具而已,勞動工具的好壞判別,是是否順手,是否有利於提高或保持勞動效率,而不是它本身的材質或價值。當然,貴族家庭的婦女,同時關注頂針的材質價值,倒也無可非議,因爲她們擁有相對應的經濟實力。在《》中,歐也妮的堂弟就送給嬸嬸一個金質頂針。但勞動婦女魯侍萍送女兒銀頂針,即隱含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我們不要說,這個銀頂針不過是校長太太送的;也不要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要說的是,其實在這個銀頂針的背後,在魯侍萍的潛意識裏,仍然含有對資產階級的羨慕與熱愛。這種羨慕和熱愛,就是母女二人的悲劇根源。

我們從《雷雨》中,無從知道侍萍和周樸園的愛情發源,只是可以約略從周萍和四鳳的相戀中,看出她們母女兩代人的愛情影子。侍萍愛周樸園什麼地方?四鳳愛周萍什麼地方?愛他有學問,愛他風流倜儻,愛他溫柔多情。我們不能說愛他門第愛他富有,但是,學問也好,風流倜儻也好,都不是勞動者的特長,所以,她們愛的,是金錢武裝起來的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愛上了她們不該愛的人。她們的愛情悲劇,不僅僅是父子二人人性的醜惡,而是普遍存在的,資產者的階級的醜惡。我不是一個保守的階級論的守護者,但是,他們之間的階級差別,確實成爲他們愛情的最大阻礙。

一個銀頂針,讓我們看到了魯侍萍母女潛意識裏對資產者的羨慕。從魯侍萍被周樸園拋棄,讓我們看到魯侍萍的愛情悲劇的同時,似乎也看到了四鳳的愛情悲劇。即使四鳳不是周萍的妹妹,即使四鳳沒有觸電而死,假設周萍也沒有開槍自殺而是按原計劃回到礦上,四鳳被辭退回家之後,他們之間的愛情還能靠什麼維繫?還能維繫多久?實在令人難以想象。而作者安排的諸多巧合,既是戲劇的特點使然,同時也是爲了讓悲劇更早一點到來,不用觀衆或者讀者費盡猜疑。

門當戶對的流毒,應該從所有的父母的腦海中徹底消除;同時,我們所有的年輕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託在所謂的“攀高枝”上,寄託在所謂的“學得好不如嫁得好”上,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勤奮學習和努力工作。

篇三:

在三十年時間長河的流逝中,新舊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個新舊性質的家族在這炫麗的撞擊中走向泯滅。這是一個註定的悲劇,一個徹頭徹尾底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本由曹禺所寫的《雷雨》便是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悲劇。它讓我們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覺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樸園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曾與婢女侍萍熱戀並育有一子,可卻最終拋棄了侍萍,娶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難道他不愛侍萍嗎?他以"萍"字爲兒子取名證明他的確是愛過的,只是他的愛無法讓他從封建泥潭裏掙脫出來,無法使他看破這金錢利益下的種種誘惑。是的,他沉淪了,徹底地成爲一個一味剝削下層人民的資本家。爲了賺錢,他視人命如草芥,以犧牲工人的生命來獲取利益。那個時代,那個混亂的時代讓他放棄了愛,更放棄了人性,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而周樸園的長子周萍與繼母蘩漪相戀,因爲這段不倫的關係,他苦悶,他彷徨。最終,他選擇放棄了這段感情,並與婢女四鳳相愛,可當四鳳是他同母異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時,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惡的深淵,讓他失去了光明,永淪黑暗,並選擇了以死亡來尋找救贖,祭奠他的愛與罪。這個殘酷的悲劇恰恰是上一輩所釀造的,而那個黑暗的時代就是這一切悲劇的根源,周萍的悲劇只是當時千萬悲劇中被今日之人所窺見的其中一個罷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觀念下的犧牲品。她漂亮、年輕、聰慧,但她卻沒有生機,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衝破條條框框的約束,渴望得到屬於一個人的自由,但她終生都只是華麗棺材裏的死人罷了,擁有的只是肉卻失去了靈。她所珍視的一切,她的愛人和她的兒子全都埋藏在那個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瘋了。

這場雷雨,驚醒的不應僅是那一代人,那個腐朽的舊社會,更應驚醒當代中國青年,驚醒今天乃至未來的社會。今天的我們更應努力警醒自我,讓這個悲劇只是過去的悲劇,而絕不會是以後的悲劇。我們要盡吾輩之力,造就一個光明且繁榮的新時代,讓國人有靈,讓國家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