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名言 > 經典禪語 > 關於塵緣的禪語

關於塵緣的禪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慾火憶念薪,受風之所吹,猛火大熾燃,焚燒衆生心。一起來看看關於塵緣的禪語吧!

關於塵緣的禪語

關於塵緣的禪語

1. 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2. 又如大海同一鹹味,佛法亦爾,同趣涅盤,一味解脫。——源自:《佛說華手經》

3.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4.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樣的緣分?

5. 凜冽的清風和溫暖的陽光同在!願慈悲的法流滋潤您的未來,願智慧的光明照耀您的身心!願您新年裏成就智慧般若,六時吉祥!

6.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7.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8.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纔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9. 世間無論如何變,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唸佛求生淨土」。時局險惡,災難頻繁,我們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沒有清淨心、沒有智慧和定力,沒有辦法應付災變。所以心一定要清淨,要能夠定,纔有智慧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10.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11.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12.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3. 可不可以爲了我,一個這麼愛你的我,拒絕所有曖昧?

14.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選自《雨霖鈴》

15.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能夠獲得大家的尊敬,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能夠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國古人「懸樑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習氣,否則要想成就,非常困難。

關於塵緣的禪語

1.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於生死。

2. 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3. 1、永遠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地方的人們。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們,使他們不受絲毫的損傷。

4.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纔是真正的尊貴。

5. 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6. 如實知已,以理爲依,不由耆長衆所知識補特伽羅、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源自:《瑜珈師地論》

7. 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8.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9.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源自:《法句經》

10.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 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12.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3. 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食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14.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15. 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16.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關於塵緣的禪語

1.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三次,以免結冤仇。與大眾相處,心地要保持清淨、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2. 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爲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3. 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徵。

4.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爲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5. 佛說一切法,爲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6.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7.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正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源自:《佛遺教經》

8.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9. 有時候給的承諾,不如不給,因爲你給了沒實現,比沒給更傷人。

10. 日子像念珠一樣,一天接着一天滑過,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願您用一顆禪意的心來生活,修煉成一朵智慧的極樂蓮花。新年吉祥!

11.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七佛通戒偈)——源自:《法句經》

12. 若信願堅固,臨終一念十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之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13.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14.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5. 出家人有二種縛:一者見縛,二者利養縛。又有二種障法: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人。又有二種癰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種不淨心:一者讀誦外道經文,二者蓄好衣鉢。——《法苑珠林》

16.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