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真正成功的人生在於努力地去實現自我

美國成功學大師馬登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期間,我爲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動過一次手術。羅斯福夫人邀請我到華盛頓的白宮去。我在那裏過了一夜,據說隔壁就是林肯總統曾經睡過的地方。我感到非常榮幸。豈止榮幸,簡直受寵若驚。那天夜裏我一直沒睡。我用白宮的文具紙張,寫信給我的母親、給我的朋友,甚至還給我的一些冤家。

小時候,我曾經在紐約附近下車頭的一些髒亂街道上玩耍過。

“麥克斯,”我在心裏對自己說,“你來到這裏了。”

早晨,我下樓用早餐,羅斯福夫人是那裏的女主人;她是一位可愛的美人;她的眼中露着特別迷人的神色。我吃着盤中的炒蛋,接着又來了滿滿一托盤的鮭魚。我幾乎什麼都吃,但對鮭魚一向討厭。我畏懼地對着那些鮭魚發呆。

羅斯福夫人向我微微笑了一下。“富蘭克林喜歡吃鮭魚。”她說,指的是總統先生。

我考慮了一下。“我何人耶?”我心裏想,“竟敢拒吃鮭魚?總統既然覺得很好吃,我就不能覺得很好吃嗎?”

於是,我切了鮭魚,將它們與炒蛋一道吃了下去。結果,那天午後我一直感到不舒服,直到晚上,仍然感到要嘔吐。

我說這個故事有什麼意義?

很簡單。

我看歪了我自己的心像。

我並不想吃鮭魚,也不必去吃。爲了表示敬意,我勉強效顰了總統。我背叛了我的自我心像。那是一次小小的背叛,它的惡果很小,沒有多久就消失了。

不過,這件事確也指出走向成功之道最常碰到的陷阱之一。

別人眼中的成功——你不想把它視作你的慾望完成的一種成功,在你的自我心像中,這並不是成功[]。

那是一種失敗。

一種出生不久的嬰兒依附母親的消極被動,深深地陷於今日的美國文化之中,這是一種被人稱做“跟他人看齊”的複雜情結。這種情緒的根本理由是:如果你的鄰居或友人買了一部新車,你也必須買它一部;如果他買了一棟新屋,你也必須買它一棟——諸如此類的愚蠢競爭,究竟到哪裏爲止,我就不得而知了。

馬登指出:此種“成功”,實在是一種失敗,它剝奪了一個人自我完整的概念。它使他放棄了自我心像的立場——就像我在效顰羅斯福總統時所做的一樣——令我自己陷入心靈所不需要的那種荒謬競爭之中。

記着這句話:你的最可靠的指針,是接受你自己的意見,盡你所能辦到的去好好生活。

一個窮人可比一個國王活得更成功——只要他的自我心像比國王更堅強。

如果你以譏諷的眼光去讀這句話,想想你自己:“他並不真的相信那一點。”想想那些因爲沒有與自己好好相處,而以另一些不幸方式自殺的大政治家、百萬富豪、電影明星以及其他名流。

因爲一個窮人可比國王活得更成功。

你,不論貧富老少,都可以嚐到成功的滋味——只要能澄清你的思想、心像和意願的力量——一種成功的感覺。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

電影舞星佛萊德·艾斯泰爾1933年到米高梅電影公司首次試鏡後,在場導演給他的紙上評語是“毫無演技,前額微禿,略懂跳舞”。後來艾斯泰爾將這張紙裱起來,掛在比弗利山莊的豪宅中。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只懂皮毛,缺乏鬥志”。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爲“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

彼得·丹尼爾小學四年級時常遭級任老師菲利浦太太的責罵:“彼得,你功課不好,腦袋不行,將來別想有什麼出息!”彼得在26歲前仍是大字不識幾個,有次一位朋友唸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給他聽,給了他相當大的啓示。現在他買下了當初他常打架鬧事的街道,並且出版了一本書:《菲利浦太太,你錯了》。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作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則說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着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爲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羅丹的父親曾怨嘆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衆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爲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於成就的大小,而在於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自我,喊出屬於自己的聲音,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