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51K 次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

著名的成功學大師金克拉指出: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思想,從悲觀走向樂觀,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髮生改觀。

你是否覺得一杯茶是裝着一半,而不是空着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視線落在油炸麪餅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圓洞裏?由於研究人員對積極思想所產生的力量進行了努力研究,這些陳舊的話題,現在已經成爲科學性的問題了。

哈佛大學醫學院曾進行過104項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對象達15000人。研究結果證明,樂觀能幫助你變得更幸福,更健康,並且更能獲得成功;而悲觀呢?正相反,能導致你絕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敗。心理學家克雷格·安德森說:“如果我們能引導人們更樂觀地去思想,這就好比是給他們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預防針。”

一位心理學家解釋說:“你的才能當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爲決定你成敗的一個因素。”其原因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在遇到同樣的挑戰和失意時,各自採取的處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某保險公司僱用了一百名在應考中落選而在思想樂觀性上得分很高的人爲營業員。這些人,在過去根本不可能被僱用,這次卻出乎意料,推銷成績比平均水平的營業員的成績高出10%。

他們是憑什麼做到這一點的呢?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樂觀者成功的祕訣,在於他們的“解釋方式”。當事情出了差錯時,悲觀者傾向於責備自己,“我不善於幹這個,”他說,“我總是失敗。”而樂觀者則去找出錯的漏洞。若是事情很順利,樂觀者就歸功於自己,而悲觀者卻把成功視爲僥倖。

克雷格·安德森教授曾經讓一批哈佛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讓他們爲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觀的學生就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的則對自己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試。”

安德森認爲:“如果人們感到失望,那他們就不會去獲取成功必需的技能。”

根據安德森教授的看法,自我感覺的控制,是成功的試金石。樂觀者感覺自己的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採取行動,尋找措施,擬訂一個新的行動計劃,並且博採衆家之見。悲觀者則覺得自己處處受命運的捉弄,因而遲遲不肯行動。他認定了自己無計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樂觀者會認爲他們比既成事實顯現的還要高出一籌,有時,這種意會能使他們生存下去。匹茲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維醫生對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婦進行一番調查研究,發現平常比較樂觀的病婦在接受治療後,病不復發的時間維持得較長。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狀態[]。在一項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婦女爲對象的試驗性調查中,利維醫生髮現,悲觀的病婦病情發展要快一些。

樂觀的確不能治療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在一項長期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一批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健康史。他們在班級裏成績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狀況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樂觀的,有的人卻悲觀消極。20年以後,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悲觀者的人數超過了樂觀者。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悲觀者無能爲力的感覺會削弱人體自身的天然防線——免疫系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克利斯朵夫·彼得遜醫生髮現,悲觀的人都不會很好地照顧自己。他們覺得自己很被動,不能承受生活的打擊,無論他怎麼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臨頭。於是乎,他吃飯便狼吞虎嚥,不講究營養,不做健身運動,不去看醫生,卻從來忘不了喝酒。

悲觀是一種不易更改的習性——但這不是絕對的。在一系列使人關注的研究中,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卡羅爾·德維克醫生曾爲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工作了一段時間,由於她幫助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的解釋方式,從“我是個笨蛋”改爲“我沒有用功讀書”。結果,這些學生的學年考試成績都有了長進。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就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樂觀起來。按下面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變:

首先,在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請細緻地注意你自己的思想,把最先出現在頭腦裏的想法,不加修飾也不增刪地寫下來。

其次,做一個試驗。做一件與消極反應相對立的事。例如當工作出了差錯,你是否心裏想:“我恨我的工作,但我永遠不可能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你應該努力做出與此想法相反的行動。寄出去幾份履歷表,去參加面試,去找招聘的消息。

最後,要注意事態的發展。你最初的想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你的想法使你退縮,那就改變它。這種辦法雖不一定奏效,卻能給你提供一個機會。

積極的思想能帶來積極的行動和反應。已經有了證明的依據,只有你希望在這個世界上得到點什麼,你纔有可能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