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沒有必要與錯誤較真

沒有必要與錯誤較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沒有必要與錯誤較真

沒有必要與錯誤較真

孔子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他發現兩個樵夫在指手畫腳地爭論着什麼事情。二人似乎已經爭論許久,雙方都已經面紅耳赤,唾沫橫飛,但依然沒有要停下來的趨勢。

出於好奇心,孔子便上前詢問他們爭論的原因,原來是爲了一道算術題。一個樵夫說三七等於二十一,另一個說等於二十,而且雙方都各持己見,振振有詞。

最後,二人打賭請一個聖賢做裁定,敗的那一方要將一天砍的柴給勝利的那一方。

這時,孔子便成了爲他們解答“難題”的關鍵人物。

可是,孔子的回答令人大爲不解,他竟然叫認爲三七等於二十一的樵夫將辛苦砍來的柴交給說三七等於二十的樵夫。 “勝利”的那個樵夫高興地揹着柴走了。敗的那個樵夫氣憤地說:“三七明明等於二十一,這樣簡單的算術題連小孩子都懂得,你是聖人卻會出現這樣的差錯。”

孔子笑道:“你說的沒錯,三七確實等於二十一,這是連小孩子都懂的真理,既然你已經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真理,何必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非常明顯的問題呢?”

輸掉柴的樵夫似乎領悟到了什麼。孔子繼續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你的柴,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你雖失去了柴,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樵夫點點頭回家了。

生活中,有些人在處理事情時,總顯得過於死板。在他們的眼中萬事只存在對與錯,一切事物都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就像小學生考試一樣,從客觀上評定優劣。他們認爲這樣做就是在捍衛自己的信念與原則,殊不知,這樣的行爲有時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

處事時要懂得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很多時候,在處理事情時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傷大雅就叫它過去。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他的修養、他的度量就會高於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