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呂布與俾斯麥的啓示

呂布與俾斯麥的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呂布與俾斯麥的啓示

在《三國演義》裏,呂布無疑是猛將之一。想當年與劉、關、張大戰,三百回合還勝負未分。然而他卻一生飄忽,一時投董卓,一時拜王允,最後還沒有好下場。有人評價他反覆無常,朝秦暮楚,沒有堅定的立場;也有人說他有勇無謀,是一介匹夫。現在想想,當時天下混戰,呂布之所以未能建功立業、青史垂名,不是與自己一向無主見有關嗎?大凡爲臣,如果沒有經天緯地之才,那便侍奉明君,博取功名;若爲君,則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抑或攬天下之才爲我所用。而呂布非但沒有這種想法,反而只以個人富貴爲念,缺乏明確的發展路徑。如此短淺無知之人,安能有所成就?

呂布與俾斯麥的啓示

看到呂布,就想起德國曆史上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他在振興了普魯士的軍隊和國家後侵入了奧地利。部隊在是否進駐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問題上,出現了激烈的分歧。不少人主張進入維也納,但是俾斯麥竭力反對。最終軍隊沒有進入奧地利首都,普魯士和奧地利簽訂了和平條約。正如俾斯麥所說的:“我們不能排除現在的敵人再次成爲我們朋友的可能性!”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俾斯麥的英明。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了這個故事:一名中文系的學生苦心撰寫了一篇小說,請作家批評。因爲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聽。讀到最後一個字,學生停頓下來。作家問:“結束了嗎?”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想聽下文。這一問立刻喚起了學生的無比激情,他靈感噴發,馬上回答:“沒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

到達一個段落,作家又似乎難以割捨地問:“結束了嗎?”小說一定勾魂攝魄,叫人慾罷不能!學生這樣想,於是更興奮、更激動了、更富於創作激情了。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接續……最後,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電話是找作家的,急事。作家就匆匆準備出門。

“那麼,沒有讀完的小說呢?”學生問。

作家莞而一笑:“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有能把握情節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

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綿延逶迤,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自認性格過於受外界左右,作品難以把握,恐不是當作家的料。

不久以後,這位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速,思維如此敏捷,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爲作家的天賦呀!加以正確運用,作品一定脫穎而出。”

兩位作家的看法,並無所謂的對錯之分。每個人都基於不同的側面,給出不同的評價。“偏聽則暗”,年輕人不能因爲只聽一面之詞,而放棄自己的理想。

在向成功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也可能面臨與年輕人類似的情形。旁人總是根據個人的經驗、背景和判斷,提出自己意見的。每個人的結論甚至可能相左。然而當局者必須注意用自己的主見說話和行動。無論是力排衆議、我行我素,還是採納良言、兼收幷蓄,都應該能像孔明一樣,羽扇綸巾,笑與衆人道:“吾自有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