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當生命走到盡頭,怎樣給摯愛的親人最後最好的陪伴?

當生命走到盡頭,怎樣給摯愛的親人最後最好的陪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當生命走到盡頭,怎樣給摯愛的親人最後最好的陪伴?

當生命走到盡頭,怎樣給摯愛的親人最後最好的陪伴?

死亡,向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誰都不願輕易觸及。

著名媒體人馬東曾在今年5月的一期《奇葩說》節目中談到生死的話題,讓不少網友數度落淚。

由於馬東的父親——相聲大師馬季是10年前突然離世的,所以馬東沒來得及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這件事曾給他很大打擊,直到父親去世三年後,他做了一個夢,“我夢到我父親,我父親跟我說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我不信,我不信那是父親跟自己說的,因爲我覺得我父親在他去世當天就已經走了。”馬東認爲,夢裏的內容其實更是自己對自己說,是他在潛意識裏讓自己放下了,“然後從那天開始,我也可能就真的放下了。”

在節目中,馬東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去面對生死,因爲儒家文化的傳統是避談生死,所以才尤其有必要思考生死。

作家莫小米,50後:我應該做的只是靜靜地守着他千萬千萬不要走開

杭州著名作家莫小米,1951年生,曾任杭州日報編輯,現退休在家。她說,多年前父母的相繼離世,讓自己感觸太深。

“我41歲的時候,我父親走了,那時候也不懂,很緊張,有些東西做得不到位,我父親要拔掉氧氣管,我們按着他不讓他拔,他的身體冰涼,我還給他蓋被子,他想掀掉但無力反抗,其實那個時候,多餘的東西都會給他增加負擔。”昨天,莫小米在電話中說,又過了幾年,在她49歲時,母親也去世了,那天早上母親還去西湖邊逛了一圈,傍晚打母親電話,沒人接,讓鄰居去敲門也沒人應,等她們趕到家裏時,母親已經沒了,突發腦溢血,此事,她到現在還很後悔,所以每當有人說老人家一個人在家,她總要勸解一番,千萬不要讓老人一個人獨住!

2015年1月,她寫下一篇文章,叫《臨終是怎樣一個過程?有生之年幸好讀到》,在微信朋友圈瘋傳——

臨終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吞嚥出現困難,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的皮膚又溼又冷,摸上去涼涼的。你不要以爲病人是因爲冷,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即使只給他們的手腳加蓋一點點重量的被褥,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覺得無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臨終病人喘氣困難,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此時給他們供氧無法減輕這種“呼吸飢餓”.正確的做法是:打開窗戶和風扇,給病牀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另外,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鴉片製劑的合成麻醉劑是減輕病人喘氣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

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飲水時,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但瀕死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相反,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積聚,從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應,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歡欣感。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都會抵消這種異常的歡欣感。

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感覺,所以,不想讓病人聽到的話即便在最後也不該隨便說出口。

我應該做的,只是靜靜地守着他,千萬千萬不要走開,是人自作聰明的橫加干涉,死亡的過程才變得痛苦而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