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

寄語:唐代詩人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鞏縣人。他的詩歌達到了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後人則尊稱他爲 “詩聖”。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

杜甫於公元 712 年生於河南鞏縣城東的瑤灣。他的祖籍在京北杜陵(今陝西西安市償南)。杜甫的祖先杜審言,是在當時有影響、 後來文學史上留了名的詩人。他的詩同宋之問、 沈?期齊名,都爲五言律詩的形成做過共同的努力,起着奠基的作用。杜審言的排律詩尤其寫得好,所寫《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四十韻,被稱爲天下第一篇。杜審言的詩品和人品都對杜甫有着直接的影響,被認爲是杜甫的家學淵源。

杜甫誕生後,他的家境已不如往昔,但這個有着悠久傳統的官宦世家,有着良好的受教育的條件和環境。他家的人和事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杜甫的性格和思想的成長,即詩書門第的薰陶和儒學入世思想的影響,爲杜甫塑造了一個高邁而博大的胸懷。

洛陽在唐高宗末年已成爲第二個國都,武后稱帝后改稱周都。這裏經濟繁榮,糧食也很富足,唐玄宗即位後更是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杜甫處在這樣一個繁華的都市裏,深受其文化薰陶。聰明的天賦, 少年的勤奮,使杜甫不甘寂寞,十四五歲時便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他讀書欲破萬卷,下筆也開始有神。

他寫的詩文同輩人幾乎不能理解與欣賞,但一旦投獻給長輩看,長輩們都會被他的才學所震驚,對他大加讚歎。

杜甫求知慾很高,而且對各類藝術,如音樂、 舞蹈、 繪畫等,都有天生的敏感。他常在長輩們的援引下,去拜訪當時的名人。也正因爲這些,他結識了李龜年,從而結合人生經歷寫了一首七絕《江南逢李龜年》,即婦孺皆知的: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的故事,你所不瞭解的精彩內容!

公元 731 年,杜甫從洛陽乘船出發,前往江寧(今南京市)。離別了故鄉,來到江南,一切都是陌生又新鮮的。一路上,他親眼目睹了過去只能從詩畫書本中領略的江南景色,如今就在眼前,爲他醞釀着詩的新聲。

公元 735 年,杜甫漫遊江南已經四年了,他胸懷大志,血氣方剛,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遊興正酣時,接到家書催他回鄉參加進士考試。躊躇滿志的杜甫,經過一番名山名水的洗禮之後,受到一次又一次文化的薰陶,他更加自信與自負了。一進考場,杜甫便下筆千言,一揮而就,自我感覺良好。他洋洋得意地步出考場,以爲這次進士非他莫屬。可是事不由人,一揭金榜,竟名落孫山,一盆冷水潑在少年氣盛的杜甫心頭。

第二年,他重整旗鼓,興致盎然地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漫遊。

他在這段時間除了結交蘇源明,還接交了高適,高適也是一個出身貧窮,少時缺吃少穿,且讀書很苦而成才的人。

杜甫的朋友除了讀書人外,也有一些仁人俠士。他學習他們輕財重義的爲人處世態度。並與友人同遊名山勝水。在暢遊泰山時,他寫下了《望嶽》,並看到山下農桑荒廢,平原憔悴等慘狀,從而開始憂國憂民,憂慮天下了。他認爲這是年年興兵作戰的惡果。此時候的杜甫在思想境界及創作藝術上都更上一層樓,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峯。他的詩氣魄雄偉,語言警拔,真有 “一覽衆山小’ 的驚人魅力。

741 年,杜甫從山東返回洛陽,結束了此次漫遊。

他住在洛陽山下的幾個窯洞裏,常去埋在此地的祖先墓前祭祀,寄託哀思,激勵心志,承繼祖業。也恰在此時,杜甫結婚了,婚姻是美滿的,可它卻無法不讓杜甫爲前程擔憂。他感到世態炎涼,人心不古,達官顯宦之間爾虞我詐,實在令人生厭。他畢竟年輕,看不出產生這些弊端的社會原因,因此成天鬱結難解。

就在這時,李白來到了洛陽,他們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李白暢談他的 “時見不平,不平則鳴,鳴則有罪,有罪則走,走則自由” 的人生態度,同時表明他那樣做是不怕別人,是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以便開心顏。他們推心置服的討論,使杜甫感到精神爲之大振。

儘管杜甫傾慕李白,儘管李白曾帶他到處訪仙求道, 杜甫卻沒對仙道發生大的興趣。他仍熱衷於求一個官職,以便施展才能爲國家出力,爲百姓謀利益。故他與李白握手道別以後,杜甫回到洛陽住了一些時間便趕到京城長安去了。

可是當時的政府氣候對杜甫躋身於官場是不利的。唐玄宗終日沉溺聲色,只知享受,不知世道已在衰落。宰相李林甫又口蜜腹劍,嫉賢妒才,杜塞言路,陷害忠良。面對這種現實,胸懷壯志的杜甫內心十分矛盾,他既恨官場的腐敗,又忘不了建功立業,因此他一方面留戀漫遊的自在生活,一方面又捨不得離開帝都長安。

他接二連三地向他在當官的一位朋友寄詩,訴說衷腸,希望得到同情與理解,並且直言不諱對現實社會和政治進行大膽的激烈的抨擊,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的勤奮和才華及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卻沒有丟掉自己一向的理想與報負。他的朋友雖很看重,但也無力改變杜甫的處境。

751 年正月八日至十日,三天之內連續在長安舉行三個盛典,即祭祀玄元皇帝、 太廟和天地。這樣三個盛典同時舉行,其規模與影響顯然是空前的。杜甫看準了這個良機,費盡心思寫了三篇《大禮賦》,投給了唐玄宗,對三個大典進行了大力頌揚,同時介紹了自己的身世。這正對上了唐玄宗的胃口,唐玄宗讀後,十分賞識,立即召杜甫到集賢院,皇帝親自主持,由宰相考試杜甫。可是杜甫做夢也沒想到,這樣一個當官的好機會又像美夢一樣破碎了。儘管皇帝當面賞識他的文章,可李林甫卻容納不下有學問的人。

此時的唐朝已由昌盛轉入衰微。唐玄宗昏庸,李林甫當道,奸臣奪權。無端的苛捐雜稅已使百姓怨聲載道,頻繁的不義戰爭又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徵役痛苦。

杜甫爲唐朝走入沒落而憂愁。一天,他來到長安西南渭水畔,忽聽見車聲轔轔,戰馬嘶鳴,一大批新入伍的士兵,從咸陽橋出發,開往邊疆。其中有十五六歲的小兵,也有頭髮花白的老兵。一羣送行的人哭做一團,境狀很是悲慘。杜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揮筆寫下一首《兵車行》,對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譴責了統治者發動的不義戰爭。詩中寫道: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

寫得如此催人淚下。他又爲出征士兵寫了一首《前出塞九首》,用以反映征夫的心裏痛苦及對戰爭的埋怨。 “殺人亦有限,立國自有疆” ,卻感化不了統治者的心靈,不能讓他們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戰爭。

杜甫在長安十年,同上層人物有相當多的來往周旋,因而熟知上層社會種種驕奢淫逸的腐敗現象。他寫了《麗人行》大膽地揭露唐玄宗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755 年,杜甫在溫飽的問題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下突然接到通知,讓他任河西縣尉。

而此官位小,時時要對上司曲意迎合,而對下級又得無情壓迫,杜甫毅然決定不上任。

後來他又被通知任右衛章府胃曹參軍。主要任務是守兵甲器仗,管理門房鑰匙。這種工作收入甚微,地位很低,但很自在而且可以解決生活拮据,於是杜甫委屈從命了。上任前他要回家探親,可在探親路上卻受盡了貧寒的苦難,而此時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正在驪山華清宮內避寒,時近凌晨還聽到宮裏傳來響徹雲霄的音樂聲。杜甫看到玄宗與貴妃的紙醉金迷生活,又想到探親路上所見的餓屍遍野的慘景,情不自禁地寫出了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在杜甫回家探親途中,安祿山已經在范陽造反。這時的長安還沒得到消息,而杜甫也還不知道。安祿山事變後,唐朝陷入了動亂時期。杜甫也捲入了整個國家的大災難之中,開始了逃難生活。

杜甫從奉先探親剛回到長安不久,安祿山叛兵已逼近潼關。他又立即返回奉先,攜帶一家老小逃難。

杜甫一家歷盡了兵災和水災帶來的痛苦,終於來到了讃州城北的羌村,他把家眷暫時安在這裏。杜甫親身經歷了這場國破家亡之禍,身心受到莫大的創傷,思想感情和落難的廣大人民融合在一起。他寫的《三川觀水漲二十韻》,就寄託了這種情懷,他的呼喊代表了人民的聲音。

杜甫在羌村住下不幾日便又聽到了馬嵬坡事變的傳聞。

馬嵬坡事件不久,長安便淪陷了,長安人民遭受到一場很大的災難。

7 月 13日,太子李亨(肅宗)在靈武即位。當時身邊的文武官員較少。杜甫在羌村聽到這個消息,決定離開剛安下的家,一個人投奔肅宗。

杜甫在赴靈武途中,不幸陷入叛軍手中,被送到淪陷了的長安。

杜甫身陷敵手,孤獨一人,夜間想到讃州的妻子和兒女,寫下《月夜》詩一首,那首詩寫得情感真摯,明白如話,深刻反映了戰亂後妻離子散的人民的共同憂傷的感情。

不久杜甫又寫了《塞廬子》,建議遭受失敗的朝廷塞斷蘆子關,阻住敵人西進之路,並提醒朝廷此計勢在必行,要神速出兵[]。

安祿山造反以後,自稱皇帝。757 年正月,他的長子安慶緒聽說父親要讓愛妾的兒子安慶恩當繼承人,十分不滿,擔心受害,於是聯絡到安祿山的貼身隨從殺了安祿山,當了父親的職位,不久肅宗便從彭原南遷鳳翔,作爲朝廷臨時所在地。官兵接連幾次打了勝仗,國家形勢大有改觀。

4 月的一天,杜甫的好友鄭虔從洛陽偷偷回到長安,他們相遇後又悲又喜,兩人挑燈長談,分析形勢,預測未來。後來,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偷偷走出了長安城,奔向鳳翔。

一路上到處是敵兵的收搜,但他們歷盡千難萬險,終於死裏逃生,來到了鳳翔。

在鳳翔,杜甫匆匆地爭着上朝,結果肅宗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左拾遺之職,即每天侍奉皇帝,爲皇帝張羅帳幕,安排活動,做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事情。爲此,他也有些牢騷,但他還是盡忠盡職,認爲自己的效忠得到了皇上的理解。

受命之後,他一直也不知道妻子兒女是否還平安地生活在羌村,他很想回去探一次家。由於工作他沒有提出請假, 沒想到卻因他的正直而被皇帝嫌棄,讓他回家探望妻子。這是對杜甫一種體面的懲罰,儘管未罷官,實際上是要他暫離官位。

到家了。亂世歸來,久別重逢,百感交集。一家人哭作一團,面對着一羣破衣面黃的親人,杜甫很難過,但國家有難,談何家愁。

回到家裏,杜甫病了一場,病稍好後,他又以途中見聞爲內容,寫了一篇《北征》。其中如實反映了戰亂中人民的痛苦及杜甫對時局的憂慮。詩篇自始至終貫穿着杜甫的憂國憂民精神,寫得真摯,曲折動情。最後他還鼓勵皇帝創業,繼承太宗業績,把社會建設得興旺發達。此時,他又在寫奏議了,希望肅宗把國事辦好,中興大唐。

正如《北征》所言, 757 年閏 8 月, 官軍經過努力奮戰, 終於擊敗了鳳翔的叛軍的進攻,並一鼓作氣順利地向長安挺進。安祿山和史思明一夥叛軍,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肅宗也乘勝回到長安。11 月,杜甫也攜帶全家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

一回到長安,被動亂掩蓋了的派系鬥爭又顯露出來。房盧被貶爲邵州刺史,杜甫也因爲爲房盧說話而受株連,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官位更小了。杜甫本想在收復長安後,在皇帝身邊好好地幹一番事業,這一願望卻又成了泡影。

在華州任職期間,杜甫思念故鄉,他曾回洛陽一趟,尋訪親人。

杜甫從洛陽到新安,又見到吏卒氣勢洶洶地抓人當兵。因爲爲了保住洛陽,必須補充兵力,而夠當兵的都已走了,現在卻只能讓更年少的去當兵。杜甫於心不忍,但又想到戰爭需要,大家都是無奈的。杜甫懷着痛苦的心情寫下了《新安吏》用於安慰士兵安心服役。

在潼關,杜甫見士兵在築新城,又聯想到了 756 年元旦,潼關守將哥舒翰本來準備以堅守來迎敵,結果因唐玄宗促戰而冒失地出關迎戰,結果全軍覆沒,教訓慘痛。於是杜甫又寫了一首《潼關吏》,警告守關者不要輕易出戰。這充分體現了杜甫時時刻刻在爲國家操心。

杜甫到陝州石壕村時,他又見到官兵到處抓人的事實,男的沒了就連老婦人也不放過。於是杜甫寫下《石壕吏》,無情揭露封建王朝的殘酷,歌頌人民忍痛負重,爲國獻身的愛國精神。

《新安吏》、 《潼關吏》、 《石壕吏》三首詩是真實寫人寫事的,它們被後人稱爲 “三吏” 。

後來,杜甫又寫了《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寫出了新婚人、 老人、 孤身一人的老兵等爲國家而獻的精神。

杜甫的 “三吏三別” 是他詩歌中的一組傑作,是他創作中現實主義的一個光輝頂點。

這些詩寫得真實、 寫得深刻,把戰亂時期人民遭受的兵役之苦寫得震撼人心。

杜甫被貶華州之後,更接近人民,對朝廷的腐敗看得更清楚。房盧在官場鬥爭中的失敗,直接影響着杜甫的政治前途。杜甫此時看透了官場,毅然棄官。爲了生計攜家去秦州投靠親戚。杜甫歷盡艱苦,到達秦州,而秦州也是戰亂不斷。秦州城位於陡峭的山上,這兒的民族雜居,生活也很苦,而時時又有外敵的騷擾。杜甫很爲這兒的人民生活擔心,而他自己也只能靠朋友接濟或摘採些草藥去換錢以便養家餬口,有時沒錢買糧便吃樹皮。有時杜甫也直接向別人討些菜來吃。不過杜甫對這一切視爲很自然的事,能夠坦然對待。

生活貧困並沒有阻止杜甫去憂國憂民。寂寞的邊疆生活使杜甫很想念內地的故舊友人,寫了很多反映人與人之間生離死別的複雜感情。這年他又收到邀請信,約他去谷縣(今甘肅成縣)去謀生。然而命運卻同他開了玩笑,他帶病趕到同谷,卻找不到約他的人。舉目無親,無人接濟,只好到深雪裏去挖野生土圩或拾橡子充飢。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下呆了不久他便起身去成都了。在去成都路上,杜甫十二首記行詩,通過寫景言志,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提醒朝廷要用好四川的官員,對百姓要減輕剝削。

杜甫在成都受到了朋友的接濟,其中有高適、 成都尹裴冕。杜甫同時希望儘早建一個處所,於是在官員及朋友幫助下,選了一棵二百年的楠樹下的荒地,建了一所草堂。

他一邊建草堂,一邊寫詩求贈各種樹苗和傢什用具。這年春夏之交,草堂終於落成。

草堂落成後,杜甫很高興,從此不用再四處漂泊了。他詩興大發,立即寫成《堂成》,把草堂描繪得很漂亮。在草堂裏,杜甫日子過得輕鬆愉快,他打算長住此地,不再回故鄉。

但這種生活不是長久的,接濟他的官人或朋友有的離開成都去京城,有的辦別的事去了,於是他生活上失去了接濟,加之遇到梅雨季節,空氣潮溼難受,有時山洪爆發,草屋邊漲水,杜甫又開始憂鬱起來,後來來了次大風,楠樹被吹倒,草屋失去了依靠。寒風中草屋失去了屋頂,而當時又逢秋雨,屋裏的慘相可想而知了。

杜甫也不是不勞而獲,靠乞食過日, 只因勞動收入微薄,維持不了生計而已。他常種藥草、 耕作、 砍柴,而且還同周圍的隱士的關係很好。

草屋吹倒之後,杜甫再想到自己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歷,感天動地地寫下了《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此時四川也發生變亂,一些官員被殺死,一些官員憂憤而死。可變亂後新任職的嚴武和代職的高適都是他的朋友,因而此時的杜甫生活又還算可以。可好景不長, 761 年 3 月,史朝義和他的部下合謀殺了他的父親史思明。而後來官兵收復了洛陽,史朝義自縊身亡。杜甫聽說安史之亂的殘兵全投降,又聽說官軍收復了河南、 河北,欣然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充分寫出了流浪者的心事,一下子傾吐出了心頭鬱悶,一時間感動了很多讀者。於是杜甫想回家鄉去,但又捨不得草堂,正猶豫時聽聞女兒生病便決然回鄉。可是還沒東遊,又連二連三收到聘信,邀他作官,盛情難卻,又將東遊放棄,回成都去了。他在成都當了節度使署中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但是幕府的工作是枯燥無味的,而且杜甫同周圍的文武官員有些不協調,因此他並不滿意於自己的幕府工作。後來,杜甫多次提出辭職,嚴武同意了他的請求。杜甫又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

杜甫從幕府回到草堂,正是春節時候。春節氣氛熱鬧,可杜甫閒來無事,患上了鄉愁。想到自己漂泊一生,想到四處都有叛軍未消滅完,杜甫真想痛哭一場。

暮春時節,杜甫心情更抑鬱了,幾年來,才情並茂的好朋友一個個死去,文壇沒了豪傑,文章也不會再有好的,生活接濟越來越少,所有這一切怎不讓杜甫憂傷 ? 尤其是嚴武的死,使杜甫決定離開成都,乘舟東下。

在成都揮淚告別了好友和親鄰,杜甫一家乘一帆孤舟,順流而下,杜甫身體不好,加上憂心過重,很是疲勞。他的胃病、 肺病、 腿病都先後發作了。由於生病,杜甫在途中走走停停。在休養時,杜甫又得知嚴武死後的四川又發生戰亂,人們生活又被弄得很悽慘。外族同時乘機入侵。結果杜甫所在地的食鹽及麻袋無法從四川運來,人們生活也開始紊亂。爲了生計,杜甫又採過藥,培植過果樹等,可生活總是不那麼如意,他充分體察人民疾苦,一路上寫下了不少詩。

在東下途中,杜甫曾被困在舟中,幸虧有一叫蘇煥的後生常去拜訪他,並能談得很投機,因此杜甫孤寂的晚年得到了蘇煥的尊重。這對杜甫來說無疑是件興奮的事。

770 年 4月,湖南兵馬使藏介殺死潭州刺史兼觀察史崔林,潭州大亂。杜甫再次捲入逃難行列,準備去岳陽。770年冬,杜甫在潭州開往岳陽的船上,船正經過洞庭湖,於是他在病中寫了首《風雨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便是他的絕筆,他寫的最後一首詩,也是他自己的遺囑及爲自己寫的祭文。這首詩寫到了杜甫一生的貧困、 疾病和漂泊的生涯以及自己的政治遭遇。

杜甫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也是偉大的一生。他立足現實,爲人民訴苦,爲國家擔憂。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其中不少是不朽之作。千年萬載後的人民都會永記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