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樑思成一生的成就

樑思成一生的成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07K 次

樑思成一生的成就

樑思成一生的成就

寄語:建設部設立“樑思成建築獎”,以近代著名建築家和教育家樑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獎,以表彰獎勵在建築設計創作中做出重大貢獻和成績的傑出建築師。樑思成一生的成就不僅是在建築上,在教育層面也有一份他的功勞,跟着小編詳細瞭解一下樑思成一生的成就,歡迎閱讀。

樑思成建築成就

樑思成是我國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學家。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之長子。1901年4月出生於日本東京,在東京的華僑學校上學。他在父親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國文化基礎。1912年,梁啓超攜全家回到了北京。樑思成考入了"清華學堂",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在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在轉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因梁啓超病重而中斷。樑回國不久應張學良邀請到東北大學建築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從此他與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1946年樑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擔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營造法式註釋》、《樑思成文集》(4卷),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

樑思成一生的成就

中國人要寫自己的建築史

樑思成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研究、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創立者。

我國古代爲人類留下了豐富的遺產:著名的長城、雄偉的宮殿、秀美的園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國卻沒有人科學地研究它。樑思成在國外留學期間,當他看到許多中國古代文物,如戰國的銅器、漢代的畫象磚、唐代的石佛在異國博物館出現時,他無限感慨。1928年他與林徽因婚後到歐洲意大利、法國、西班牙遊歷考察,看到那些建築文物都得到妥善保護而且還有專門機構進行着系統的研究,樑思成夫婦下定決心投入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由中國人自己寫出中國的建築史。1931年回到北京,樑思成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投入對中國建築的考察與研究。當時反映中國古代建築的有兩本書:一本是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營造則例》。這兩本書講的大多是官方建築法規。1929年梁啓超得到一本宋代《營造法式》影印後寄到美國。樑思成看到此書,如讀天書一樣,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國古代建築還必須從實地考究入手,然後再從大量的測繪資料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他首先選擇了北京的故宮--這座集中國建築之大成的傑作。

他到故宮做實地考察,把《營造法式》、清代的《營造則例》中的圖文與故宮建築實際進行對照,從總體到局部,從結構到裝飾進行考察,還請教了當時尚健在的老工匠,並蒐集散落在民間的資料。爲了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需要更廣泛的蒐集資料,樑思成他們克服了在資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難,歷時五年,跑了100多個縣。包括應縣木塔、定州大佛、趙州石橋在內的幾百座古代建築。依靠簡陋的工具、採用古老的辦法測繪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1934年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國清代的建築樣式、結構、裝飾做了科學的分析並用現代建築的圖表示出來,使後人對古建有了科學的認識。

日本人說中國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築,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到日本奈良。樑思成不以爲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畫中看到五臺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後在北京清涼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記載,1937年6月,樑思成、林徽因帶了助手到五臺山探尋大佛寺,據判斷這座建築絕不晚於宋代。他們又從大殿的整體到局部,從樑架到門窗進行了仔細的測量,後又發現了經幢上面還刻了名字,推算經幢建於公元857年。根據一般規律是先有廟後有經幢,大殿建造年代還早於公元857年(唐宣宗時期),林徽因又在廟中找到了供養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關建造年代的記載。這是我國自己發現的第一座唐代建築。

"七七事變"爆發後梁思成帶着家人取道天津、長沙於1938年1月抵達昆明,在昆明他們建立中國營造學社並在西南地區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調查。他們研究經費過去主要靠外國的基金會贊助,抗戰後,資金受到了很大影響,樑思成夫婦在貧病交加的困境下堅持調查工作,並整理、刊出了學術論文。

1940年樑思成與林徽因及助手開始編寫《中國古代建築史》,然而他們從重慶的國民政府那裏只能要到很少的經費,工作進行得異常艱難。1945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終於在西南後方的一個農村誕生了。這部著作總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歷史、規律、特點與西方建築進行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其學術水平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樑思成受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其間又完成《中國雕塑史》,把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面前。爲此,美國東亞問題專家,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費正清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在我們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難獻身於事業的崇高典範"。"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寶貴的貢獻"。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中多處引用樑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祖師爺。

樑思成作爲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中國政府的代表,被邀請擔任聯合國大廈建建築師的顧問,並參與聯合國大廈設計的審查工作。樑思成的調查研究、分析、總結,使過去混沌的狀態的中國古代建築,剝去了身上塵埃的外衣露出了它故有的風采。

40到60年代大量調查研究分析總結的意義

1. 對中國的古代建築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整理,並總結了其內在規律[]。通過對紫禁城故宮這個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大小建築物近千座的龐大建築羣的研究,使其以科學的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

2. 從中國古建築的發展中總結出一般規律,總體與局部的關係、整個建築與各體建築之間的關係、各體建築之間的關係,建築羣體的組合以及園林建築的多樣化等等。

樑思成先生對中國古代文物的保護

世界各國對文物的保護有不同的主張,在修復文物及古建築時有人喜歡修舊如新,而樑思成認爲這樣對文物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對古建築應當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要整舊爲舊,如對薊縣獨樂寺的修繕。

二戰時期,他曾呼籲美國轟炸日本要注意避開奈良的古建築,爲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做了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1948年國民黨動員北京的大學教授去臺灣,樑思成堅持留下等待解放。年底,清華園先解放了。樑思成連夜把北京重要的古建築都在地圖上標了出,由中央發給準備攻城的解放軍。後傅作義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條件,北京城內的古建築得到了保護。

樑先生對北京城的保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曾多次上書大聲疾呼,北京城其建築規模、文化藝術價值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北京作爲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發從消費城市轉化爲生產城市,樑思成並不不同意。他總結了歐洲城市建設發展的經驗,聯合有關人士向中央提出保護老北京,另闢新區建北京,這樣既能保護古城原貌,又可適應首都的種種需要。他認爲保護不是原封不動擱置,而是在不傷原貌的情況下,加以改造。如北京的古城牆可以改成遺址公園等。

50年代北京在建設發展中把牌樓拆了不少,在北海大橋的擴建中還計劃把北海團城拆掉。樑思成火了,找到了總理,經過總理與樑思成等人的現場勘查,才把團城保留了下來。

1964年世界各國建築學者會聚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城市發展與古城保護問題。提出古城與新城不要混在一起,這就是有名的"威尼斯憲章"。這些原則實際上樑思成在30年代就提出來了。有人說樑先生保護古建築的主張是"向後看",實際上他是向前看,而且很有預見性。

樑思成教育事業

在樑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國古建築以外,他爲祖國的教育事業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

創辦建築系

1928年,樑思成剛一回國就到東北大學擔任建築系主任,一心要爲中國培養新型的建設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樑思成又想着戰後和平建設需要人才,於是回清華大學籌辦了建築系,從此,他把自己的後半生投入了中國的教育上。

培養建築教育人才

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樑思成總是站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在他擔負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況下,他堅持親自教課。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所以他除了講授中、外建築史外,還經常給剛進大學的學生講“建築概論”,擔任低年級的“建築設計”課程。他不但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善於深入淺出地、用生動的語言和比喻向學生講明什麼是建築,建築師的任務和建築師應該怎樣工作等。他善於從課內到課外,經常教育和引導學生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觀察所見到的建築,研究與建築師有關係的一切事物,啓發學生對建築事業的責任感,培養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和感情。

樑思成治學嚴謹,在學術上 平等待人,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建築人才,還把自己收藏的豐富圖書資料捐獻給清華大學建築系。

樑思成的大師風範

樑先生在東北大學,特別是清華大學創建了建築系,培養了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建築師。他的學生不少主持了全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如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築。他在辦學的指導思想上重視聯繫實際,培養工作能力,在建築設計上要擴大眼界考慮諸多因素,大到城市發展,小到家族生活,同時還要考慮城市生態和綠化以及社會、人口生活等等問題。他認爲建築師應該是有文化休養的綜合藝術家。

樑先生1949年參與了中南海的改建,還領導師生參加國徽的設計等重要工作。

1962年他主持設計了在楊州的鑑真和尚紀念堂。這一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唐代式樣建築,獲得國家的一等獎。

樑先生離開我們整整30年了。去年清華大學隆重紀念了樑思成誕辰100週年。出版了4部文集。近百萬字。有近千名畢業生返回母校。他一生對我國建築事業的卓越貢獻是值得懷念的。

樑先生對祖國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他全家人席地而坐高唱"義勇軍進行曲"。他經歷了中國受屈辱的年代,如今看到貧苦落後的中國從此開始走向了復興,他怎能不激動?從這時起他下定決心要爲人民服務。美國曾邀請他攜全家到美國工作,他末接受。他說我的祖國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

在反右擴大化時他曾受到衝擊。在經濟困難時期他也過着艱苦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帶高帽當成反動權威批判,但這些磨難並沒有改變他對祖國的忠誠。他一心盼望臺灣回到祖國大家庭實現祖國統一,晚年曾動情地背誦陸游的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樑先生有着嚴謹的學風,對各項作業特別是繪圖要求十分嚴格,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在每個細節都是一絲不苟、毫不含糊。他特別重視基礎教育、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及作風的培養。他講課學貫中西、才思敏銳、妙趣橫生。樑思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的業績是永存的並閃爍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