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楊絳和錢鍾書,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楊絳和錢鍾書,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人物介紹:楊絳

楊絳和錢鍾書,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

  相識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爲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人物介紹: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爲“南饒北錢”,楊絳丈夫。

  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

  1932年,在清華大學古月堂前結識楊絳。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學士學位。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

  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

  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楊絳和錢鍾書:始於一見傾心,陷於相濡以沫,終於歲月長情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裏的人想出去。相信大多數人對這句話是耳熟能詳的,它是“文化崑崙”錢鍾書先生的代表作小說《圍城》裏的經典句子。

  的確,在婚姻的圍城中,城外的人遠遠望城內,城內煙霧瀰漫,被一種神祕籠罩,想象中是祥雲悠悠,仙樂飄飄,花香鳥語,流水青松,風景無限,欣賞風景必須千方百計衝進城內;而城內的人卻認爲熟悉的地方是沒有風景的,梅花香在城外的小道旁,痛苦時只有到城外掬一捧清泉才能洗去憂傷。

  但是,作爲《圍城》的作者錢鍾書先生卻與她的妻子、著名的翻譯家楊絳女士,共同構建了一座充滿幸福的圍城,一座兩人永遠都不想出去的圍城。

  初見:古月堂兩人一見鍾情

  《聖經》有言:“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爲,他就是你前世的人。”文壇伉儷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便應了這句話。

  文壇伉儷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楊絳與錢鍾書是天造地設的絕配。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着“琴瑟和絃,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相守:只求在一起,讓大家真心歡喜

  兩人戀愛時,除了約會,就是通信。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裏。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1935年,兩人完婚,牽手走入圍城。

  愛女阿圓出生時,錢鍾書致“歡迎辭”:“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說女兒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三口之家

  阿圓去世時,錢鍾書已重病臥牀,他黯然地看着楊絳,眼睛是乾枯的,心裏卻在流淚。楊絳急忙告訴他:“阿圓是在沉睡中去的。”錢鍾書點頭,痛苦地閉上眼睛。

  懷着喪女之痛,楊絳還要每天去醫院探望錢鍾書,百般勸慰他,並親自做飯帶給他吃。那時,楊絳已經八十多歲高齡,老病相催,生活日趨艱難。儘管如此,她依舊堅強地支撐起這個失去愛女的破碎之家。

  楊絳在2011年百歲之時,接受了《文匯報·筆會》的訪談,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賞吸引、支持鼓勵,兩情相悅。我以爲,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盡是內心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纔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爲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年輕人最大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