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關於誠信創業故事4篇

關於誠信創業故事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關於誠信創業故事4篇

關於誠信創業故事4篇

誠信創業故事1:13萬元買信譽

“信譽是靠人做起來的。打開市場,關鍵靠信譽。”這是江西寶深達有限公司總經理聶付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聶付禮永遠也忘不了自己創業的第一筆大生意陪進13萬元的事。

那是跟一位香港老闆做的,當時,他做的是人造絲生意,做這種生意他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在生意場上不很熟,加上供貨地點不同(在九江收購了一部分產品,又從撫州收購一部分產品),被人鑽了空子,致使貨物品質不統一。缺乏現場對比自然沒有更多的信息提供判斷,結果貨到香港後出了差錯。買方發現兩地的產品原材料不同,拒絕驗收,並提出賠償要求。聶付禮懵了,要賠償,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這對剛剛起步的他來說,無疑是一次致命的打擊。面對這一情況,聶付禮並沒有忘記自己當時簽訂合同時的承諾,他二話沒說,一下賠償了對方13萬元。客商看到他如此講信譽,認爲他可信,把他當作朋友,表示要繼續和他做生意。半年後,僅這家客商與他做生意所獲得的利潤就超過50萬元。這種頗具戲劇性的結局,是聶付禮當時沒有想到的。此後,他以自己的誠信和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去商場直接參與激烈的競爭,鍛鍊自己,增長才幹。

誠信創業故事2:乘飛機趕往新疆維修產品

在異彩紛星的中國互感器行業中,江西贛電互感器有限公司可謂一匹令人矚目的“黑馬”。這個迅速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崛起與其老總張愛民制定的嚴格產品質量承諾和售後服務承諾不無關係。

公司承諾:凡因公司產品質量或用戶使用不當而造成事故,接到用戶現場服務通知後,省內保證24小時派人到現場,省外保證48小時內派人到現場。說到不如做到,今年初,新疆吐魯番電業公司打電話來告知一臺產品出了故障,張愛民接到電話後,心想,坐火車根本來不及,急匆匆趕到昌北機場乘飛機然後轉車趕往現場,到達現場時已是下午5點,飢寒交迫的他來不及吃飯,在戶外打開產品稅品直到一個小時後故障排除、安裝好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擡頭看到萬家燈火時,張愛民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意。一直陪伴在張愛民身旁的電業局技術負責人豎起大拇指:“我在電業局十幾年,你的效率最快”。正是用戶對企業產品信任,才使他的企業產品銷售全國各地,供不應求,今年又投資300萬元擴建廠房。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誠信創業故事3:一把火焚燒價值百萬元產品

被評爲“創業之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江西亞珀變電設備有限公司老總黃友平一直致力於產品零缺陷,讓顧客100%滿意。黃友平有句口頭禪:“怎樣抓質量,才知道怎樣做人”,將質量問題提到做人的準則上來。兩年前,該公司開發了兩個新產品,即箱式和乾式變壓器,產品在開發、調試階段沒有發現任何質量問題,由於產品技術含量高,操作使用方便,投入市場後,深受用戶歡迎。

然而,產品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了一些質量上的問題。公司技術員在跟蹤服務時及時瞭解到這一情況,並將情況反饋給黃友平。擺在黃友平面前有兩條選擇:其一,有些客戶並未發現此事,變壓器仍可使用,公司可佯裝不知,任其發展,這樣的結果是有可能釀成安全事故,並且公司的信譽會嚴重受損,由此而失去一大批客戶;其二,立即回收有問題變壓器,這樣公司就要遭受近100萬元的損失,但換回的是良好信譽,今後可以會贏得更多的客戶。

企業創辦之初就將產品質量、企業信譽視爲企業生命的黃友平,當然選擇了後者。然而,100萬元對於一個起步不久的中小民營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作出這番選擇時,黃友平心如刀絞。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將近百萬元的產品運回廠區,並當着全體職工的面燒燬這些產品時,他流下了淚水。

黃友平的“一把火”在電力企業廣爲流傳,訂單雪片似的飛來。公司的產品也被評爲“省名牌產品”,企業通過了3C認證和ISOg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被評爲“中國質量萬里行跟蹤誠信信得過單位”。

誠信創業故事4:橡膠大王李光前的創業故事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華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創立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業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李光前爲當代新馬、以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傑出的華人企業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曾被授予馬來西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請他爲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

1967年6月2日,獅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同時市民們全部出動,自發爲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驚聞一代巨賈離世,教育界痛悼喪失了一個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華人都爲沒有了一位領導者而落淚。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光耀也在唁電中深表哀痛和惋惜。李光前生前引起了特別多的驚訝,聲名遠揚的華人實業家。這位一生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的橡膠大王的逝世,不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大損失。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梅山芙蓉鄉,原名李玉昆。在他小時候,他的家境特別的貧寒,但是,難得可貴的是父親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雖然經濟困難,沒有多少錢,但是仍要自己節衣縮食,也要供孩子讀書

1903年秋天,李光前只有10歲,就跟隨父親從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謀求生計。開船不久,氣溫變得特別的低。當時船上多是福建人,而且還大多都是來自窮鄉僻壤,去南洋謀生。因此,穿的都比較少衣,凍得直打哆嗦。

陳嘉庚當時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愛國華僑,當他看到大家被凍成那樣,就吩咐倉庫保管員:“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陳的,每人發一條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張三李四都報名說自己姓陳,實在是被凍壞了,於是,便先拿一條毛毯禦寒再說。

之後,陳嘉庚到各船艙巡視,看到大家都領到毛毯,就放心了。可是當陳嘉庚走到船艙的一個角落時,看到一個小孩子在那裏直打哆嗦,覺得很奇怪,就問:“爲什麼沒去領毛毯。”這個小孩子說:“我不姓陳,不敢冒領。”這個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這種誠實的舉動,給陳嘉庚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來到新加坡,就進入了當地英印學堂就讀。他銘記父親的教導,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時,還堅持去養正學堂學習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於學習勤奮、成績出色,得到當地中華總商會主席吳壽珍資助回國,繼續在暨南學堂學習。兩年後,他考入北京清華學堂(預科),之後轉到唐山路礦專門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局非常的動盪,李光前的學業由此打斷。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當地政府辦的測量專科學校,同時攻讀美國一所大學的函授工程課。3年後,因生活所迫,再次中斷學業,開始謀生計。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經朋友介紹,他來到愛國華僑莊希泉創辦的中華國貨公司擔任英文文書及涉外工作,由此便開始進入商界。

當時民國初立,中國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分別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課本和“中華版”教科書,東南亞各地都有許多華僑學校,但採用的仍是清末的舊課本。李光前目光敏銳,感到機不可失,於是與國內出版社聯繫,買入大批新教科書轉售給各僑校,爲公司贏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邊大攤檔吃飯。這時,陳嘉庚也冒着雨來買食物。當陳嘉庚買完食物包好後,雨越下越大[]。陳嘉庚的汽車停在附近,他沒帶雨具,無法去駕車,正在着急,李光前認得陳嘉庚,忙遞去一把雨傘,陳嘉庚性子比較急,拿了雨傘頭也不回說:“明天到我的橡膠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後,便到陳嘉庚辦公室來取雨傘。陳嘉庚忙招呼他坐下,並感謝他借傘之情。兩人在辦公室內邊喝茶邊聊天,李光前才談起他當年由廈門來新加坡的輪船上,陳嘉庚贈毛毯幫他禦寒之事,至今感激不盡。陳嘉庚這纔想起來,大笑起來。

閒談之中,陳嘉庚瞭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於是他便請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膠公司內服務。

李光前來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主要負責的是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這一次“跳槽”成爲他商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至此之後他便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

李光前在工作期間,不恥下問,勤奮好學,很快的就掌握了橡膠生意的知識,而且還打通歐美市場。因爲辦事幹練精明、業務熟練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榮升爲謙益公司橡膠貿易部經理,甚得陳嘉庚器重。

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芳齡17歲,她看到李光前年輕有爲,之後,陳嘉庚便有意把長女許配給他,經人提親後,李光前覺得陳愛禮雖是名門之後,但是她卻端莊賢惠、平和穩重,而自己已經27歲了,該是成家的時候了。於是他便答應了這門親事。

從這之後,李光前爲謙益公司的事業更加盡心盡力了,陳嘉庚也儘量讓他的才華得以充分發揮。他在謙益公司前後工作了11年,在這期間,他學到許多工商貿易及經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並與中外貿易界保持着良好的關係。這一切,爲他日後開創自己的事業鋪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準備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但是他沒有足夠的資本,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英國商人準備回國,想把麻坡的1000英畝膠園以10萬元價格出售,這在當時的價格已經很低了,李光前調查之後決定購買。

可是,陳嘉庚是非常謹慎的,因此極力反對,他認爲膠園價格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爲園內經常有猛虎傷人。現在買下來,如果工人都不敢去割膠,即使膠園再便宜,也會荒蕪。

但是李光前有着自己的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報刊看到報道,政府有意在這附近開公路,發展麻坡的事業,只要公路一開,車來人往,老虎到時候便會自然絕跡,到時膠園價格將會倍增,他堅持己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籌錢把膠園買了下來,並取名爲“芙蓉園”,以紀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

不久,李光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政府在此膠園附近修建公路,膠園價格暴漲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這片膠園以大約40萬元的高價售出。這樣,在短短一年內,李光前就淨賺了30萬元左右。李光前正是用這筆錢,終於在麻坡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他的膽魄和眼光甚至讓陳嘉庚都爲之稱讚。

公司開業的第3年,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生意特別的難做。李光前在資本薄弱、慘淡經營的情況下,他憑着在謙益公司時與工商界建立的良好關係,勉強支撐,始終沒有在同行的激烈競爭中被擠垮。

1931年,經濟危機即將過去,李光前看準各國經濟開始復甦的機會,擴大資金,將公司改爲南益橡膠有限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他一面不斷擴大經營渠道,發展對外貿易;一面又不失時機地開展多種經營,除經營橡膠製造、種植、運送膠片和膠液外,還進行黃梨的種植與生產。幾年後,李光前的企業擴展到泰國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家喻戶曉的橡膠與黃梨大王了。

李光前雖然在商業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進軍金融業。他先是投資與人合辦華商銀行。

1933年,華商銀行又與華僑銀行、匯豐銀行合併,以華僑銀行命名。合併後的華僑銀行是新加坡4家華資創辦的銀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該銀行董事會副主席,後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帶入了金融界,憑着敏銳的眼光和精明的頭腦,在他的主持下,華僑銀行業務得到空前的發展,先後在新加坡設立了20多家分行,東京、大阪、馬來西亞、香港、上海等地也設有分行。華僑銀行成爲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成爲李氏集團最重要的企業。

新加坡華僑銀行如今更是國內銀行業的龍頭,在新加坡設有25家分行,在馬來西亞設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戰時,李光前已經是海內外著名的華人實業家和金融家。

二戰結束後,李光前的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日本鐵蹄下的新加坡幾乎是一片廢墟,尤其是華僑的事業更是損失嚴重,從美國回來的李光前看到這一切,特別的難過,立即着手進行南益橡膠企業的恢復與重建,使之適應戰後市場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協助當地恢復經濟,爲重建戰後新加坡做出了貢獻。

戰後的市場,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補。李光前不斷地挖掘潛在的市場,兼併、創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膠園總面積已達1.85萬畝,南益橡膠有限公司附屬機構多達35家。除橡膠企業外,他還先後經營了黃梨廠、油廠、彩色印刷廠、火具廠、木材廠、南益餅乾廠、南益種植、南益聯合橡膠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華僑銀行與東方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等,可以說是聲名遐邇的大富豪了,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錢財。

陳嘉庚對於李光前而言是此生最大的良師益友,在陳嘉庚先生身邊工作的10年,李光前親眼目睹、親身感受陳先生崇高的愛國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爲華僑抗日運動奔波勞累;關注家鄉和當地文化教育狀況,投資社會福利事業。

同時,李光前還想到了自己年少時之所以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是因爲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學之路走得如此艱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決心把賺來的金錢用來支持教育,興辦文化事業。

1934年,他接任別人擔任南洋中學的董事長,負責學校每年的經費、建築費等,修建校舍,新建國專圖書館。同時,他還兼任着南益學校、道南學校、導僑學校、光華學校、僑南學校等9所中學和十幾家會館的董事,他這樣做不是爲了名利,只要能夠幫忙教育,他從來在所不辭。

抗日戰爭時期,李光前在故鄉南安梅山創辦“國專小學”。

1943年,又創辦“國光中學”。

1952年,他爲家鄉捐資數百萬元,用於擴建梅山學村。除了恢復他於1939年創建的國專小學外,又擴建國光幼兒園、國光中學、國專醫院和國專影劇院。梅山學村由此一躍成爲名聞中外的學村,擁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各種福利設施齊全。讓他特別感到欣慰的是,國專中學和國專小學先後成爲福建省重點學校,國專醫院也已成爲福建晉江地區著名的腫瘤醫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議建立東南亞第一所華文大學——南洋大學,李光前馬上積極響應並給予贊助。他一再強調南洋大學辦學的目的是爲了繼承和發展優秀的中華文化,給馬來西亞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而且還有很多的流言,李光前全不理睬,繼續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財產設立了“李氏基金會”,積極捐助文教及社會公益事業。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後,基金會依然遵照他“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意願,捐款支持各項科技文教活動。

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只要有關華人的事,有關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盡全力,散盡錢財。他對教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博得海內外一致高度稱讚。1957年,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他“拿督”榮銜。次年,馬來西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憲報》正式公佈聘任李光前先生爲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在就職典禮上,他說,“吾人對國家貢獻莫大於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會館在南僑中學李光前紀念亭中豎起了一尊他的銅像,以紀念他做出的巨大貢獻,同樣,今天我們走進著名的“僑鄉第一校”——福建南安國光中學,也會見到李光前先生的銅像,雖然他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創業精神依然還會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長、發芽,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