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中秋節傳說故事:月下獨酌

中秋節傳說故事:月下獨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大家是不是非常期待呢?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1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歡迎瀏覽!

中秋節傳說故事: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 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 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延伸閱讀】

  適合中秋節朗誦的詩歌

B:金風送爽, 丹桂飄香,又是一箇中秋佳節。

A:昆明湖泛起輕柔的漣漪,聽鸝館迎來了貴友嘉賓。

B:在這收穫的季節,在這溫馨的夜晚,

A:讓我們共同舉杯,向全國人民,向海峽對岸的臺灣同胞,向海外僑胞,道一聲——

合:中秋節快樂!

第一幕 【詠月】

A:從人猿相揖的洪荒時代,

B: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的21世紀,

A:明月一直與我們同在。

B:它在周口店的石頭上,

A:它在半坡村的陶罐上,

B:在司母戊銅鼎是花紋裏,

A:在擂鼓墩編鐘的音符裏,

B:在倉頡畫出的第一幅文字裏,

A:在孔子山村的第一卷詩集裏,

B:在奶奶講的故事裏,

A:在媽媽唱的歌謠裏,

B:在中國人五千年文明的血液裏,

A: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裏。

B:從巍巍崑崙到峨峨玉山,

A:明月總是與我們相依相伴,

B:峨嵋山巔的新月,黃鶴樓的滿月,

A:二十四橋的春月,洞庭湖心的秋月,

B:萬曆長城的烽火臺和大堰河的碼頭,沐浴着一樣的月光

A:秦淮河的畫舫和日月潭的蘭漿攪碎了一樣的月影。

B:如水的月光啊,灑在阿里山採茶姑娘的身上,

A:如夢的月亮啊,灑在收割油麥陝北後生的身上,

B:月亮中國!

A:中國月亮!

B:元宵節我們給孩子預備了高蹺花燈,

A:中元節我們給祖先獻上紅蓮和白藕,

B:中秋節我們爲遠方的親人送去思念和祝福。

A:一年四季我們和月亮一起創造了無窮的歡樂,

B:少女在桂樹蔭中伴月,憧憬着來年與人面相映的季節,

A:小夥子在鳳尾竹旁跳舞,祈禱着稻穀和愛情的雙重收穫。

B:遊子在十里長亭望月,摩挲着身上針腳細膩的衣衫,

A:詩人在百尺樓頭詠月,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B: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A:明月幾時有?

B:明月幾時有?

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朗誦《水調歌頭》(蘇軾)】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廣播合唱團演唱《水調歌頭》】

A:皎潔的月亮,出現在東方,讓人想起那美麗的姑娘。窈窕的姑娘,你在那裏?月下彷徨,我心焦又心傷。

【朗誦《詩經月出 》】

A:有這樣一位詩人,酒是他的詩魂,月是他的最愛。他在花間斟下了一壺酒,竟讓我們醉了一千年!

【朗誦《月下獨酌》(李白)】

B:有這樣一位詩人,畢生只留下兩首詩,卻創造了“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朗誦《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A:有這樣一位詩人,面對明月,他展開了奇詭壯麗的想像之翼,讓後人歎爲觀止!他敏銳的目光,仿古透視到了小小寰球的另一面。

【朗誦《木蘭花慢》(辛棄疾)】

A: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B: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A: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B: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吟誦《木蘭花慢》(張九齡)】

B:在臺灣詩人的筆下,明月和離情更深地纏繞在一起。明末清初,浙江學者沈光文定居臺灣,從事教育和著述,被譽爲“臺灣文獻之祖”。300年後,又有一位陳定山的讀者到了臺灣。沈光文寫了一首五律《望月》,陳定山也寫了一首五律《對月》。

【齊 鶯朗誦《望月》(沈光文)】

【田 歌朗誦《對月》(陳定山)】

B:望月懷人,對月思鄉,相隔300年後的兩個人,爲什麼如此心有靈犀?這一份情愫爲什麼百年未斷,千里不絕?

A:因爲他們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熱血,他們的詩歌有一個共同的藍本——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朗誦《靜夜思》(李白)】

A:天上一個月亮,水裏一個月亮。

B:天上的月亮在水裏,水裏的月亮在天上。

A:低頭看水裏,擡頭看天上。

B:看月亮,思故鄉!一個在水裏,一個在天上。

【演唱《月之故鄉》(彭邦禎)】

第二幕 【思歸】

B:嫦娥應悔偷明月,碧海青天夜夜心。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吟誦着詠月的佳句,我常常在想,嫦娥是飛到月亮上去的嗎?也許她是沿着一道美麗的橋,走過來的吧,這座橋的每一條磚石,每一個欄杆,都是用詩句標記的,而每句話裏都有同一個字——月亮。

A:我相信,在這座詩的橋樑上,還應該滿滿地鐫刻着一個字,那就是--情。親情,友情,愛情,鄉情,無處不在。而在遊子們的心中,鄉愁是最持久,最清冽的一種情感。

B:鄉情,是常常闖進心扉的一個不速之客,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A:鄉情,是不能碰觸的一個傷痛,無語凝咽,欲說還休!

B:鄉情,是客舍旁的一縷柳絲,一隻紅豆。

A:鄉情,是旅途中的一輛驢車,一艘烏篷船。

B:鄉情,是夜半的一場雨,上黎明前的一陣風。

A:鄉情,是藍藍的一江水,是幽幽的一聲鍾。

B:鄉情,是一朵春花,一輪秋月,一行歸雁,一隻鷓鴣,一隻寒蟬。

A:鄉情,是深山裏的一聲鷓鴣,不如歸去!

【演唱《思鄉》

B:現代著名學者、詩人連橫是臺灣台南人。二十世紀初,他不肯忍受日寇的凌虐,遷居大陸,三十年代終老於上海。國恨鄉愁集於一身,發而爲詩,感人肺腑。

【朗誦《臺南》(臺灣 連橫)】

A: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經歷與連橫恰相映襯,他是從大陸到臺灣並且終老在異鄉的。于右任去世前不久寫的一首《望大陸》,在海峽兩岸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的另一首愛國懷鄉詩作《雞鳴曲》,同樣蒼涼沉鬱,感人至深。

【朗誦《雞鳴曲》(于右任)】

A:雞鳴不已,瀟瀟暮雨。

B:暮雨瀟瀟,雞鳴膠膠。

A:村頭的雞在叫,它從那個鄭國遊子的耳畔,一直叫到了于右任的耳畔;

B:黃昏的雨在下,它打溼了柳永的胸襟,打溼了無數柳永的胸襟。

【朗誦《八聲甘州》(柳永)】

B:漂泊的人,盼望回家,步履匆匆,歸心似箭。

A:遠行的人,不願離去,腳步遲遲,滿懷惆悵。

【朗誦《塞鴻秋》(元人散曲)】

A: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第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錢琳琳演唱《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幕 【戀故鄉】

A:露從今夜白。

B:月是故鄉明。

A:沒有故鄉的'民族,一定是個哀傷的民族。

B:沒有故鄉的人生,也必定是不完整的人生。

A:對故鄉的眷戀,既憂傷又甜蜜,一首《思鄉曲》,就想像一支羽化的彩蝶,是一棵出蚌的珍珠,是痛苦中的美麗。

【小提琴演奏《思鄉曲》】

A:幾回迴夢裏回故鄉,醒來時,但見明月照我窗。

B:幾回回明月照我窗,月光裏映照遊子淚兩行。

A:我思念北方的熱炕和那烤着地瓜的竈堂。

B:我思念南方的竹樓和樓下的米酒缸。

A:我思念阿里山的凍頂烏龍和採茶姑娘。

B:我思念呼倫貝爾的牧羊漢子和他腳下的肥美草場。

A:誰說夢裏辨不出顏色,我分明看到了綠水青山,黑瓦白牆。

B:誰說夢裏聞不到氣味,我分明嗅到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A:誰說夢裏聽不到氣味,我分明聽見了鶯啼嚦嚦,流水朗朗。

【演唱《梅花引》】

B:在臺灣詩人中,丘逢甲的名字最響亮,因爲他的詩作飽含着最強烈的愛情情感。

【朗誦《往事》(丘逢甲)】

A:邊關營帳的燈火照不透瀰漫的風光;遠隔山水的故鄉,常留在行者的心頭。

【朗誦《長相思》(納蘭性德)】

B:淡淡的鄉愁釀成一杯酒;濃濃的鄉愁化作兩行淚;濃濃淡淡的鄉愁凝成了一首詩。

【朗誦《鄉愁》(於光中)】

B:海峽一灣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余光中的一首詩,牽動了千萬中國人的心,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會聽到《鄉愁》。

A:而余光中的一句話,又引出了另一首好詩。

【朗誦《就是那一隻蟋蟀》(流沙河)】

A:在清晨的秋色中,面對着錦繡山川,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悟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詞客騷人風流倜儻,千白年之下,還是讓我們豪情激盪,心馳神往!

【吟誦《前赤壁賦》(蘇軾)片段】

【出合唱《水調歌頭》(蘇軾),混話】

B:在這月明之夜,在這團圓的日子裏,慈母倚靠在門邊,望着門前那條蜿蜒的小路——遠方的遊子啊,歸來吧,歸來吧!

A:拿上那張窄窄的船票,跨過那灣淺淺的海峽,

B:循着那一隻蟋蟀的叫聲,循着那一隻鷓鴣的鳴啼,

A:走過山一程,走過水一程,奔向這一盞昏黃而又溫暖的燈火,

B:捎去雲一片,捎來雨一絲,訴說着遊子遙遠而又熱切的渴望。

A:南北東西路,千條復萬條,總有一條通往故鄉;

B:回家的旅途,千里又萬里,終有一步會踏上魂牽夢縈的熱土!

A:讓這皎潔的中秋月照着我們腳下的路,照着我們相牽的手,

B:讓這皎潔的中秋月照着我們相逢的笑臉,照着我們臉上的淚光。

A:在這月明之夜,在這團圓的日子裏,朋友,當你獨自舉杯,是否會感到一絲孤寂?

B:那就看一看杯中的月亮吧,這也是我酒杯裏的月亮。

A:你的杯中是無盡的期盼,我的杯中是深切的思念。

B:你的月亮裏有我的祝福,我的月亮裏也有你的祝福。

A:來吧,讓我們舉杯!莫辜負山間朗月,江上清風;

B:來吧,讓我們舉杯!別忘了真摯的朋友和遠方的親人。

A:來吧,讓我們舉杯!不管你住長江頭,還是長江尾;

B:來吧,讓我們舉杯!不管你在海峽西,還是海峽東!

A:讓我們舉杯——

合:同心邀明月,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揚起,至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