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陸川客家圍屋的傳奇故事

陸川客家圍屋的傳奇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7K 次

陸川縣清湖鎮新官村鐵爐塘社元隊謝德參公客家圍屋,位於清盤公路邊,距縣城約50公里,距清湖鎮4公里,整體面積7000平方米,是該縣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最能體現嶺南客家農耕文化的客家圍屋之一。今天,本站小編特意爲大家蒐集整理了陸川客家圍屋的傳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陸川客家圍屋的傳奇故事

陸川客家圍屋的傳奇故事

陸川客家圍屋隱匿在一個緩緩的斜山坡上,被周邊密密的竹林簇擁和山塘環抱,背靠青山,面擁田園。這座於羣山懷抱中的客家城堡,不僅擁有大片密林、靜美的田園、無邊的綠野等絕美景緻,還蘊藏着一個家族近200年的悲情和傳奇故事。

德參家族巨資建城堡

圍屋始建於清朝中期。相傳鐵爐塘的謝姓始祖念富公是明朝時從福建汀州府經珠磯巷遷來清湖鐵爐塘下村落業,傳到謝德參公時是14世。謝德參公有4個兒子,兒子長大後,家庭情況逐漸好轉。除大兒子在家種田主持家務外,其餘3人外出到雲南、貴州、廣州等地做生意。家裏最興盛時已有資本八千光洋(清朝中晚期,一塊光洋可以買50公斤米,在當時有米就有人,50公斤米是一個人一年的口糧,八千光洋就可以養活8000人了)。家族發跡後還買了上百畝田地。

謝德參公作爲客家人,發跡後便想着要建一座能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受野獸盜匪襲擾的城堡式住宅。圍屋修建歷時十多年,耗費巨資,直至謝德參公辭世時仍未完工。謝德參公辭世後,由德參公夫人肖氏主持家族大事,最終完成了這座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城堡式客家圍屋。整座建築如同一個三層“回”字,依山勢逐級而建,由三圍環套而成。圍屋只有一個大門,大門一關便滴水不漏,且外層不設朝外的窗子,根本就是一個方形結構的城堡。圍屋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生產生活用具齊備,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則像堅固的大堡壘,婦孺老幼儘可高枕無憂。

外圍由密不透風上下長滿硬剌的勒竹等組成,構成第一道防禦。正大門勒竹圍外左右兩邊是兩口山塘,山塘四周種植荔枝、龍眼、木菠蘿等熱帶果樹,中間一條田間小道通往外面一片開闊田地。

中圍是3米多高,厚0.5米的土石結構圍牆,長約65米,寬約55米,圍牆與圍屋相距6米,內有古井一口,主要作用是防禦外敵。

內圍屋中心爲府第式二進二橫磚瓦土木結構,有廳堂二個,天井7處,廂房60多間。屋內分中廳、上廳,上廳一般用來祭祀,內掛有十四世婆祖肖氏碳畫相,還有祭祀上祖用的香火神龕桌等。中廳則作爲會客、議事、宴會場所,採用中軸對稱佈局。圍屋四角各建有三層樓高的炮樓,各有火炮1門,火槍數十條,圍屋內密佈瞭望孔和槍眼,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圍屋的主體結構及外牆全部由青磚砌成,內牆則用土磚。大門進來是一個600平方米用於曬穀及活動用的禾壇,內有兩口古井,石碾一個。整個內圍屋宇、廳堂、房井佈局合理,形成一體,廳與廊通,廊與房接,迂迴折轉,錯落有致,上下左右相通,是典型的客家建築文化藝術結晶。

圍屋中廳神祕門牌堪稱是整座建築的精華。正上方置有含建造者名字或美好心願,上百年仍保存完好的木刻紅底金字牌匾“錫類承先澤 光前裕後昆”,橫額“錫光有慶”,左右對聯意思是子孫們得到祖先的德澤要努力光宗耀祖,同時遺留福澤給後代,爲祖先增光,爲後代造福。讓人歎爲觀止的`是牌匾四周雕刻的人物、花鳥、魚蟲無不匠心獨運,栩栩如生,至今仍熠熠生輝。

圍屋遭劫

圍屋建成後到了清末民初,社會動盪,軍閥混戰,盜匪如毛。家藏巨資的謝德參公圍屋引起各路土匪覬覦。

1912年的一天,家中所有男丁到清湖鎮參加民間祭祀活動,僅有老人和婦女留守。鄰近的廣東化縣(今化州市)200餘土匪連夜趕來,將大宅團團圍住。當時是十五世婆祖賴氏當家,當即指揮家人奮起反抗。在敵強我弱,敵衆我寡的情況下,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接連多次擊退土匪的進攻。足智多謀的賴氏看到土匪衆多,心想靠硬拼難以取勝,只能智取--用火炮轟。她到前炮樓大喊:快點炮。土匪趕緊後撤。賴氏故意點不着火,土匪以爲炮沒用,一下子衝過來。賴氏見狀再喊“點炮。”土匪又趕緊逃跑,但火炮還是沒響,土匪派出配有火槍和大刀的敢死隊數十人,再次蜂擁而至。賴氏見土匪中計,等他們衝到射程內時,點着了火炮,把土匪炸得鬼哭狼嚎,非死即傷。但就在這時,賴氏被一顆子彈射中要害而身亡。家族頓時亂作一團,土匪趁勢而入,攻破大門,進入圍屋翻箱倒櫃,擄掠錢財,藏在後屋的銀元全部被裝進籮筐,穀米、豬牛雞鴨鵝被強行集中一起,全部押往化縣。圍屋中的現金、貴重物品等財物被洗劫一空。事後還被人誣告通匪,家裏人又被抓去坐牢。

謝應昌參加革命

家族遭劫這一年,圍屋裏有個男嬰出生了,他是後來在陸川影響巨大、名聲赫赫的傳奇人物:地下黨陸川縣委書記和陸川縣解放後第一任縣委書記、縣長謝應昌。

謝應昌漸漸長大後,在族人資助下到陸川中學求學。當時的陸川中學是全縣學生運動的中心,1929年就建立了黨支部,是陸川革命運動的搖籃,直至解放,黨的組織活動都沒有間斷過。在陸中學習期間,謝應昌思想上進,有變革社會、剷除人間不平事的想法。在陸中地下共產黨人的影響下,他從認識革命、支持革命,到參加革命。

圍屋成革命活動重要場所

1935年,謝應昌加入勞農會後,在他的影響發動下,謝氏族人紛紛參加革命。他1936年入黨後,村裏就成立了黨支部,並發動羣衆組織了一支游擊隊,謝應昌天天晚上拉着這支隊伍上山操練。祕密成立了鐵爐塘地下交通站(當時稱佛山站,上接廣西玉林,下聯廣東湛江),謝龍深(謝應昌堂叔)、謝應祿(謝應昌堂弟)等任站長。謝德參公家族幾乎人人都參與到爲黨傳送信件、報刊、情報,護送幹部,遞送經費與物資等革命活動中。謝氏宗祠的祖嘗田(舊時宗族的公田)大部分收入無償供應給地下交通站,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黨組織和游擊隊的活動。謝德參公圍屋成爲了游擊隊、地下交通員及當時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成爲桂東南起義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革命活動搞得轟轟烈烈,謝應昌成了國*黨反動政府的眼中釘。1944年農曆除夕晚上,謝應昌回家過年,第二天,即大年初一早上圍屋被敵人包圍,他在族人的掩護下,順利脫險。

1944年,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上級指示,陸川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謝應昌宣傳發動羣衆,組織了一個60多人的武裝大隊,謝應昌任指導員,1945年農曆正月十四率隊參加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因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敗了,謝應昌轉移到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堅持武裝鬥爭。從此陸川的革命鬥爭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鐵爐塘地下交通站被破壞,謝德參公家族再次陷入劫難,整個家族多次被抄家,家人有的被抓去坐牢,有的被迫逃亡他鄉,爲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德參家族譜寫新篇章

1947年後,全國進入到解放戰爭,陸川的革命力量也恢復了生機。鐵爐塘地下交通站再次恢復了活力,成爲當時陸川縣委議事和活動的重要場所和全縣革命的指揮部。1949年4月謝應昌任陸川縣委書記,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第一支隊二團政委、陸川縣支前司令員。在他的帶領下,大膽放手開展武裝鬥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1949年11月謝應昌兼任陸川縣縣長、公安局長、法院院長。12月1日陸川縣城解放,謝應昌正式宣告陸川縣人民政府成立。接着經過近3年艱苦的剿匪戰爭,陸川進入穩步發展的新階段。歷盡滄桑,謝德參公家族也再次迎來新生,近200年的家族史不斷譜寫新篇章。

現在的謝德參公家族已相傳到21代,分出30多戶,300多口人,人財興旺,欣欣向榮。

據介紹,謝德參公家族目前正在完善開發規劃,力圖修復圍屋原狀,挖掘客家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以招徠八方遊客,興起鄉村旅遊熱,推動當地民俗活動和旅遊觀光發展,力爭建成一個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