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范仲淹的勵志故事

范仲淹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38K 次

宋朝時,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名相范仲淹,他雖然出身貧苦,自幼孤貧,卻勤學苦讀,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以真才實學成爲著名的政治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范仲淹的勵志故事,歡迎來參考!

范仲淹的勵志故事

其實教育並不只存在學堂之中,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瞬間都會成爲人們傳道授教的機會。范仲淹在一次遊覽山水的時候,遇到了一羣好學的牧童,范仲淹藉機給他們上了一課,牧童們也努力爭取到了一次可以學習的機會。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遊觀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見東方已露出魚肚色,便獨自一人出門去了。順着彎曲大路,一路觀賞,山清水秀,綠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時,范仲淹見一羣牧童圍着一個扎着朝天辮的小牧童一聲不吭,不知在幹些什麼。他走上前去,只見這個扎着小辮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筆一劃地 寫着。仔細一看,原來這羣牧童正在聽小辮子講課。鞭杆作筆,大地當紙,在地下寫個“刁”字。寫好以後,還十分神氣地說:“你們知道這個字怎麼念嗎?這個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辮子還沒說完,就聽身後有人說:“不對,你教錯了。”小辮子一驚,轉身一看,呆住了。

原來站在他們身後的是個穿着十分講究,氣魄非凡的官人然後。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聲,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辮子的`肩膀,和藹地說:“你教錯了。”

小辮子見這官人滿面慈祥,這才膽大了點,辯解說:“昨天在學堂門外,我見先生就是這麼寫得,先生說是‘刀’字。”

范仲淹說道:“筆畫你沒看清,就是錯了那麼一點。”

小辮子急問:“哪一點?”范仲淹走上前去,說:“我寫給你們看。”然後邊說邊將小辮子的牛鞭拿過來,在地下寫着,還一邊解釋道:“一個是一撇,一個是一提。”

小辮子不服氣地說:“這兩個字不都像‘刀’字嗎?”范仲淹繼續耐心地解釋說:“看來像,仔細看就不像,關鍵就在這一筆,一個上,一個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辮子口裏念着說:“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說:“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別看‘刀’、‘刁’二字相似,然後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厲害得多,弄不好,還要殺頭的。”

牧童們聽了,十分驚奇:“這麼厲害,還要殺頭?”

范仲淹說,不信,我說段故事給你們聽聽:

過去山上有座破廟,廟裏只有一位年輕的尼姑。這尼姑苦鑽學問,長得又美,十分惹人喜愛。就是一點,不守清規戒律,喜歡結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個很有學問的窮秀才,馬上就與他成了朋友。於是窮秀才就邀請尼姑到他家作客,兩人非常要好。後來,這個尼姑就經常跑到窮秀才家去串門。日久天長,你來我 往,朝夕與共,情同手足。有時候談出興致來,竟忘了吃飯,睡覺,連五更天都不知道。他們的行爲很快就被傳出去,人們紛紛議論。不久,傳到財主呂員外的耳朵 裏,他以爲這樣的事情有傷風化,進縣衙就把小尼姑和窮秀才告了。這一狀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壓倒大堂上審問,小尼姑好像沒事一樣,冷笑不語。這 下縣太爺氣極了,命人擡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趕忙說:‘不必動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遞過紙筆,只見小尼姑提筆寫道:‘刀刁相像,瓜爪難分,戊戍胸 中一點,齋齊足下分明。’小尼姑寫好之後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詞呈上。縣太爺一看供詞,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頓減,點頭說:‘原來如此!’。便走下堂 來,然後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獸扶起小尼姑,並向小尼姑施一大禮,送出衙門。”

說道這裏,范仲淹問牧童們:“你們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啊?”

牧童們都聽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回事。

范仲淹說:“縣太爺是有學問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學問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覆大量,知道自己差點把案子斷錯了,只好向小尼姑賠禮,放回廟裏。”

牧童們齊問:“錯在哪裏呢?”

范仲淹說:“小尼姑不是說:‘齋齊組下分明嗎?足就是腳啊。”

“腳?”牧童們還是不解。

“對,就是腳。”范仲淹接着說:“原來這個尼姑是個大腳,本身卻是男子。他爲了逃避包辦婚姻,住進破廟,研讀經書。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學問, 所以往來密切。這個縣太爺十分愛才,問明情況之後,還常去向他們請教,從此,他們三人成爲了好友。然後你們看相形字中僅一點點區別,就有這樣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寫錯,唸錯,一個人作學問就講‘認真’二字。”

小辮子聽到這裏,撲通朝范仲淹跪下,懇求他說:“先生,你就做我們的先生,教我們認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異口同聲地說:“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們認字吧。”

范仲淹被這樣勤奮好學的牧童們所感動,恨不得將滿肚子的學問都教給他們,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猶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時候,滕子京找他來了,範仲 淹把此事簡要地向滕子京說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創辦學校,開啓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歡這些好學的牧童們,然後便一口答應下來,興辦學堂。

就這樣,滕子京花錢在山上蓋了座“范仲淹書堂”,牧童從此有了先生,也有了書堂,白天放牧,晚上識字。他們時時不忘范仲淹給他們講的故事,認認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後來還成爲了國家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