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開學第一課》長征故事:一袋乾糧

《開學第一課》長征故事:一袋乾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2016年開學第一課於9月1日在央視播出,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的《開學第一課》長征故事:一袋乾糧,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開學第一課》長征故事:一袋乾糧

  《開學第一課》長征故事:一袋乾糧

這講述了一個小紅軍隨部隊長征的故事。

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13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跟我們現在的童鞋不一樣,還有那麼好的條件可以讀書)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就是不離開紅軍。

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着部隊走進了草地。(紅軍就問小蘭:跟着紅軍可是很苦的,你真的考慮清楚了嗎?)

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就跟着部隊走進了草地。

那時候的草地跟現在的草地可不一樣,那時候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完。跟水泥地沒什麼差別。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一戶人家。

這天,走着走着,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

小蘭在村裏走着走着,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着一堆,上面還有沒有打幹淨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下來,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草地上一粒米也沒有,倒是撿了一大堆野菜,但是這些連一頓也不夠吃)不行,還得找!小蘭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着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

小蘭一看,忙問:“哎,你在哪兒找來這麼多的糧食呀?”

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裏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

小蘭把口袋一伸說:“都在這兒呢!”

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着說:“小蘭,聽說還要走20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明天再找嘛!”

“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着,他捧着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裏放。小蘭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

大個子紅軍胳膊長,奪過米袋,一邊往裏倒,一邊親切地說: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

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裏。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能吃它20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

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

小蘭扶着傷員,緊跟着部隊。走着走着,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他們用樹幹搭起一座橋,河水“嘩嘩”地流着。

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着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身子一歪,小蘭連忙扶住了他。可小蘭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裏,沖走了。

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

傷員看她望着河水直髮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裏了?”

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

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

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

“沒有......”

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丟米袋的事兒說出來。要是同志們知道了,準會把自己的糧食捧出來給我吃。大家的糧食都很少,我怎麼能吃他們的呢?(小蘭是個顧全大局的人,爲了大家多吃點兒,自己就一直堅持。)

看護長走了。小蘭趕緊拔了許多野草,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糧食一樣。

晚上,部隊休息了。小蘭怕大家看見她盡吃野草,就跑去給傷員換藥,洗繃帶。等大家吃完了東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這樣過了幾天,小蘭的身體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一點勁都沒有,一下暈倒了,看護長把她背起來。

看護長是40多歲的人了,這些天來和大家一樣,吃野草和麥粉糊糊,身體很虛弱。她揹着小蘭,臉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裏喘着粗氣,搖搖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蘭醒來說:“看護長,我自己能走,快讓我下來!”

看護長才把她放下來。小蘭咬緊牙,堅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後,她又躲到一邊煮野草吃去了。

這時候,看護長笑眯眯地走了過來:“小蘭,你身體好一點了嗎?哎,怎麼一個人躲在這兒煮東西吃?”

“我煮好東西吃,不讓你看!”

“好!我不看。”

看護長趁小蘭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搶了過來,一看:“哎呀,小蘭,你怎麼光吃野草,一點麥粉也不摻呀?”

“路還遠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蘭拍拍挎包說:“這不是嗎?”

看護長奇怪地問:“你爲什麼放在挎包裏呀?”

“米袋破了個洞,怕麥粉漏出去!”

“拿來!我給你縫縫。”

說着,看護長一把奪過小蘭的挎包,打開一看,裏面全是野草。

“小蘭,你的麥粉呢?”

小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她才把丟糧食的事兒告訴了看護長。

看護長聽了說:“哎呀,小蘭,你爲什麼不早點告訴我呢?我們一起參加革命,你沒了糧食,大家應該幫助你呀!”

說着,看護長從自己的米袋裏,抓出一把麥粉,放進小蘭的缸子裏。

“你先吃吧,我馬上去報告首長。”

不一會兒,小蘭丟糧食的事兒,像一陣風似地傳開了。同志們立刻提着米袋走了過來,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蘭的挎包裏裝。小蘭忙搖手說:“不,不,謝謝大家......”

這時候,那個傷員拄着柺杖走過來,拿着一點糧食,激動地說:“小蘭,你爲了救我,把糧食丟了。我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們都說:“小蘭,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得把你這個小紅軍帶出草地。”

小蘭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糧食。

這天夜裏,小蘭怎麼也睡不着。回憶參加紅軍以後,得到了首長和同志們多少幫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永遠聽黨的話,永遠跟着共產黨走!

【延伸閱讀】

長征的偉大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輾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爲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他們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出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爲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爲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長征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國革命的航船終於有了一位能駕馭其進程的舵手!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爲代表的一批黨的領袖人物,

長征”屬於世界,長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情景一: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這時,遠隔千里的蔣介石指着地圖狂妄地叫道:“他們是走向深淵,走向死亡!”

短短的一年後,當他面對追獲的一大堆爛草鞋的時候,他方纔意識到,這股頭戴紅星、足踏草鞋的鋼鐵洪流是不可阻擋的……

長征的歷程

紅軍的戰略轉移:

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分別出發,中共中央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悲壯的長征。

1935年5月中央紅軍佔領冕寧縣城後,朱總司令簽發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中的幾句話。長征'一詞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出現。

會師: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同陝北紅軍會師於陝西吳起鎮;

1936年,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三大主力會師,偉大的長征宣告結束。長征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爲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做好了準備。

紅軍將士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他們縱橫十一個省份、攻佔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餘次戰鬥,

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兩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

總行程2.5萬餘里。

紅軍先後跨越了近百條江河,征服了約40座名山險峯,

其中包括20餘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穿過了被爲“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紅軍在長征途中,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計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紅軍也付出了兵力損失達四分之三的重大犧牲。

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倖存下了3萬,但這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史詩,已成爲中國革命和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

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抓住事物最本質、最核心的要素,制定出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定,而博古、李德等人生吞活剝馬列主義個別詞句,不顧現實鬥爭客觀實際,機械地僵化地照搬外國經驗,幾乎葬送了整個紅軍;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遠大戰略眼光,他們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爲己任,站得高看得遠,始終正確把握革命航向,團結和帶領廣大軍民共同奮鬥,而張國燾眼界狹隘、私慾膨脹,爲一己之私利分裂黨和紅軍,終歸走向革命的反面。先進戰勝落後、真理戰勝謬誤、團結戰勝分裂、實事求是戰勝教條主義,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政治邏輯和軍事文化邏輯。

長征途中重大戰役戰鬥的勝利都是謀略和智慧的生動展示

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役戰鬥,其中最著名的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紅二方面軍在西南進行的主要戰役、戰鬥,如巧渡鴨池河、烏蒙山迴旋戰、六甲阻擊戰等;紅四方面軍進行的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嘉陵江戰役等,都發生在“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大西南地區。這些戰役戰鬥,是在祖國大西南這個廣闊的舞臺上,以紅軍爲主角演出的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展示了紅軍創造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觀。一邊是以毛澤東爲代表的黨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紅軍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運動戰的特長,把“打”與“走”科學結合起來,用“走”創造戰機,以“打”開闢道路,在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中牽著敵人鼻子走,使敵人聞風喪膽,擺脫了被動,爭取了主動;另一邊是蔣介石坐著飛機跑,跑到哪裏,哪裏戰事緊、吃敗仗,黔軍、川軍、滇軍各懷鬼胎,互相戒備,見死不救,亂了一盤棋,處處變被動。一邊是我英勇的紅軍爲人民而戰,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不怕武器裝備落後,不懼高山阻隔、河流擋道,慷慨赴死、前僕後繼,用鮮血和生命鋪就勝利的道路;另一邊是國民黨的軍隊,軍紀渙散、畏縮不前,在煙土、銀元的刺激下,在長官手槍的逼迫下和紅軍打仗,貪生怕死,能逃則逃,逃不了就投降。長征中的戰役戰鬥,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鬥智鬥勇,共產黨勝利了;是“得民心”與“失民心”的博弈,共產黨得道多助,走到哪裏,人民羣衆的無私支援就延伸到哪裏,國民黨失道寡助,魚肉鄉里,盤剝百姓,就難逃失敗的命運;是紅軍和白軍信念、意志、勇敢的較量,同樣是紅軍勝利了。與其說這些勝利是軍事的勝利,不如說是先進軍事文化的勝利,是“得道”與“失道”價值博弈中“得道者”的勝利,敵人不是敗在武化上,而是敗在文化上。在長征途中進行的重大戰役戰鬥中,尤其是四渡赤水最爲出神入化。

之一 人本精神

“人本精神”究其本質而言是對人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尊重以及對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相信,相信人類有把握自己、把握歷史和命運的能力。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孔子對於超出人類的虛構存在“存而不論”,但是對於人間世界卻充注了極大的熱情,用他一生的心血建立起了自己嚴密而獨特的哲學體系。在孔子哲學體系中,人學位居中心地位。人的價值和人的權利的學說是孔子人學的兩大發現。自春秋以來,人類對於宇宙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把握能力大大加強,但是卻一直處於君主專制統治之下,即使是國民黨政府,也是爲了某些特定人羣,或者說是小部分人服務的政體。所以孔孟學說的仁義道德都還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人自身力量的重視並未得以執政者的真正實踐,而只是道德教化的宣傳內容。

高唱“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的共產主義戰士,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認識到“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人對於自身命運及其全人類歷史進程的把握。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類自身努力鬥爭去爭取權力才能夠顯示人類生存的價值。這點在我黨長期的鬥爭史裏面顯現的酣暢淋漓,“不自由,毋寧死”,被剝削、被壓迫不是老百姓“天賜”的命運。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裏,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600里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鬥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鬥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餘里,進行過大小戰鬥千百次。鑑於此,以色列軍人伍大衛曾經評價長征,中國紅軍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貴財富,值得世界各國軍人景仰和學習。可以說,紅軍在長征路上的經歷是悲慘的,但他們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卻是悲壯的。身後有飛機大炮追着,還要空着肚子,光着腳走過沒有路的“路”……這些在尋常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圓滿完成了。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征路靠的是什麼?

長征所完成的不僅僅是戰略轉移,還爲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對於人的生命、尊嚴的倡導和踐行。長征,二萬五千裏一路走來,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權、發展權的鬥爭。人在社會上的存在,不僅僅要貢獻義務,還要獲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條件,在當時內外夾擊、重重壓迫的情況下,人要想想獲得真正稱之爲“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須鬥爭。長征和革命都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而就其精神內涵則是中國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對人的價值和權利的追求傳統的外在體現。

之二 君子之勇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孕育出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華民族更加的內斂和自謙,在儒家經典《論語》中論及“君子”的共有八十四則,對於“君子”的言談、舉止、交友、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論述,可以說,對於“君子”的內聖外王的期望就是儒家理想人格和最高精神境界的化身。在這八十四則裏面,有一則是這樣的: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對於何謂君子的回答非常的簡潔,“問心無愧,何來憂懼?”在孔子看來這就是君子了。這一則代表了我們民族精神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內省。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能一日三省,向自己發問,對自己剖析,那麼還會有擔心和恐懼的事情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世上有幾人能夠嚴肅認真的面對自己的靈魂呢?“知恥近乎勇”,推及一個政黨,有沒有勇氣不斷反省、及時更正所犯下的錯誤呢?有沒有靈活辯證的思想去對待不斷髮展變化的形勢而不是僵守舊模式呢?所以說,能直面現實、忠誠靈魂的纔是真正的勇士。

我們知道,長征肇始於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的失敗,之所以失敗有多種原因,從我們主觀方面來看是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對戰鬥形勢、敵我力量對比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紅軍的長征轉移就是對於這個錯誤的及時彌補。但是也並非一帆風順,黨內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思想,可貴的是,我們的黨卻一直沒有放棄同錯誤思想作鬥爭的努力,至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思想,制定了紅軍後面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也是我們黨發展歷史上一次自我批判、自我檢討的勇敢嘗試。在這二萬五千裏的長征路上,同錯誤同逆流的鬥爭不止這一次。真正的共產黨人憑着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對革命戰鬥形勢的正確把握,一次次,不斷的進行着向着正確道路的努力和前進。正是如此真誠和自覺的檢討才使得長征路成爲一條走向隊伍壯大和勝利的路。所以長征精神之一就是忠誠於自己信仰和靈魂的君子之勇。只有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纔敢做出這樣的內省和自查。

“君正,莫不正”。共產黨作爲領導中國革命的生力軍,在歷史抉擇的重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抉擇。而人民也因此在歷史中選擇了他們。儒家精神的傳統踐行者大多對於“君子之勇”只是停留在口頭的表達和踐行者個體行動的證實上,而共產黨作爲以謀全人類幸福爲主旨的政黨,卻可以從口頭落實到實際中,超出從個體上升到到整體中。所以是君子之勇的傳統的最好體現。

之三 進取精神

“自強不息”,而不是怨天尤人。而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魂之一,是我們炎黃子孫生存、發展、壯大歷史的最好概括。

所以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奮鬥史,我們黨在七十多年前所進行的長征也是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爲了爭取全人類的解放和幸福的奮鬥歷史。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何去何從成爲擺在中共領導人面前的問題,最終選擇了戰略轉移,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以和敵人進行日後的戰鬥。常言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實現理想的可能。

莊子曾說“哀大莫過於心死”,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破滅,哪怕這種希望是多麼的微小,也終能在時間的歷練下成爲燎原之火。共產黨人認識到了歷史賦予他們的重任,他們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用百折不撓的意志,戰勝了無數困難,許多長征的路途都是在紅軍走過以後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跡,變成了“路”。衣衫單薄、空腹赤腳的紅軍卻一步一步的丈量出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許多人會對此大惑不解。

我們想到了孔子對於他的學生顏回的讚揚:“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難道是顏回喜歡過簡陋的生活嗎?那爲什麼在“人不堪其 憂”的時候,顏回還能樂在其中呢?是因爲他心中有“義”,有更高的理想。同理,紅軍正是崇高理想追求的支持下創造了活生生的人間奇蹟。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發展強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來源。共產黨在歷史賦予的重任面前,義無反顧,臥薪嚐膽,終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征路,帶領中國革命和社會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歷史上無數鮮活的例子也一次次的證明了這種精神力量的強大和重要。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運用這個法寶取得勝利的典範,並以其穿越時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時代的建設者爲了民族繁榮強盛的理想繼續奮鬥。

中國國家博物館保存的1935年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首次提出了“長征”一詞。此前,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的目標是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提法是“突圍行動”和“長途行軍”;遵義會議後提出“西征”。這張佈告首次用了“紅軍萬里長征”一語,“萬里”是從瑞金算起的行程,“長征”則表現了紅軍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變被動爲主動後的振奮和自豪。“長征”一詞很快就用開了。1935年9月中央政治局《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首次提出“二萬餘里的長征”。到陝北後,毛澤東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的概念。